-
专访| 这位物理学家,开创了生物学的新领域
2000年1月,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的Michael B. Elowitz和导师Stanislas Leibler在《自然》杂志报告,他们设计出首个基因表达振荡器,利用3个基因模块彼此间的抑制作用,实现下游基因表达信号的规律振荡,就像振荡电路输出的规则波形。这一工作成为合成生物学这一新领域的关键成果之一。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天前 -
专访| 这位物理学家,开创了生物学的新领域
2000年1月,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的Michael B. Elowitz和导师Stanislas Leibler在《自然》杂志报告,他们设计出首个基因表达振荡器,利用3个基因模块彼此间的抑制作用,实现下游基因表达信号的规律振荡,就像振荡电路输出的规则波形。这一工作成为合成生物学这一新领域的关键成果之一。
赛先生 · 2025/03/22 -
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
中国的研发经费情况如何?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与世界主要国家研发经费相比是否具有竞争力?各区域研发格局具有怎样的分异特征?研发经费由谁投入、去向何处?大连理工大学团队最新发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进行了详细解答。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3/07 -
施一公:我113岁的爷爷,“一生是个奇迹”
2024年6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施平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共老一辈的教育家,在孙儿施一公归国和创办西湖大学时给予了最坚定的支持。以下是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在《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一书中记录的他和爷爷施平的相处点滴。施一公写道,“爷爷的一生是个奇迹”。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3/01 -
“巨镜”梦想:4所顶尖大学的科学家各自筹款,20多亿能赌怎样的未来
这是中国天文学一百年来的重要时刻,四所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地基光学望远镜计划。他们的野心是对宇宙更早期的天区进行更大尺度的观测,探索太阳系之外的宜居世界,星系成长的驱动之源,宇宙生态系统的新物理。
2025/02/28 -
南大数学系77级往事
十多年前,我曾和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李天岩(1945-2020)教授有过一次通话,他告诉我他所任教的密歇根州立大学有三千名来自中国大陆的本科生,几乎都是家庭资助赴美读书的,从学费到生活费父母每年要为他们花上三到五万美元。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2/28 -
中国已成博士后第二大国,他们却说自己是学术临时工?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消息,截止2023年,中国累计招收博士后34万人,成为了世界博士后规模的第二大国。《科学》杂志曾有过统计,在其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博士后占比高达 43%;而美国大学协会1998年的一份报告就指出,作为一支科研的主力军,博士后队伍的壮大是一种必须,这也许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短期内博士后数目的激增却不禁让人有点担忧。诚如一位研究者所言:如果按照中国博士生数量的增加和对科技产出的需求来看,博士后数量是需要大幅增长的,“但这几年,增长有点儿太快了”。
2025/02/27 -
美国的大学是怎样赚钱的?
在中国,大学的运营经费更多仰赖财政和税收资助。然而在美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那些顶尖私立大学在财政上非常依赖基金会、公司和个人捐赠者,因而不可避免地对大学施加重大影响。美国顶尖私立大学的捐赠基金规模巨大,一些名校的捐赠基金积累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以哈佛大学为例,其捐赠基金在2023年达到了507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突尼斯、巴林和冰岛等120多个国家的GDP。
2025/02/27 -
在中国,“学二代”现象正在蔓延?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压榨学生。在这份长达23页的举报材料中提到,被举报的这位导师,在女儿中考前,先后派遣两位同学为其女儿的科研创新比赛出谋划策,但结果却是失败告终。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