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媒体“知识分子” 记录我们的点点滴滴
当地时间 3 月 31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近2000名成员联名签署公开信,呼吁特朗普政府停止打击科学界。此信既是美国科研共同体的警告,也是对全球学术界的提醒。全球范围内,科学研究的独立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政治力量挑战。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科研自由和学术自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在一个政治日益介入科学的时代,科学共同体应该如何自处?
截至目前,AI大模型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写程序代码,制定旅行计划,资料阅读与信息检索,快速完成分析报告,学习第二外语,乃至编辑视频,制作商业网站或游戏……然而,大模型降世两年多,人们却吃惊地发现,自己最终的那个梦想,一个有强大AI为人类工作的社会,一个有更多的闲暇,上四休三甚至每周工作更短时间的世界,却仿佛更遥远了,我们变得更忙了,而且,这个事实居然在数据上得到了确认。
4月2日是“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我们希望籍此文让大家更准确地认识自闭谱系障碍,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是自闭症,而是多样性和对多样性的包容。
2000年1月,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的Michael B. Elowitz和导师Stanislas Leibler在《自然》杂志报告,他们设计出首个基因表达振荡器,利用3个基因模块彼此间的抑制作用,实现下游基因表达信号的规律振荡,就像振荡电路输出的规则波形。这一工作成为合成生物学这一新领域的关键成果之一。
中国的研发经费情况如何?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与世界主要国家研发经费相比是否具有竞争力?各区域研发格局具有怎样的分异特征?研发经费由谁投入、去向何处?大连理工大学团队最新发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进行了详细解答。
中国民营火箭的这次全球瞩目的爆炸,试验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航天界的对马斯克在不断爆炸中迭代优化火箭的赞扬声中,对来自中国商业航天的这次爆炸,我们该如何看待?来自全网的批评和指责是否过分苛刻了?对于这次事故,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这次事故会为刚刚刚起步的中国商业航天带来什么?
2024年6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施平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共老一辈的教育家,在孙儿施一公归国和创办西湖大学时给予了最坚定的支持。以下是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在《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一书中记录的他和爷爷施平的相处点滴。施一公写道,“爷爷的一生是个奇迹”。
陈耀松自1950年起师从周培源先生学习近代力学,随后又在钱学森先生领导下建设空气动力学发展基地。他半个多世纪身体力行工作在技术科学(力学)第一线,是我国计算流体力学的泰斗级人物。 自1984年从美国访问回国,陈耀松开始了在科学界和教育界推广互联网技术的“黄金三十年”。本文为《赛先生》与陈耀松先生团队共建的《技术科学论坛》专栏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