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素数的不解之缘
一个数学问题一旦与素数发生联系,就会变得深刻,难度也骤然增大。
PHP Core Warning – yii\base\ErrorException
PHP Startup: Unable to load dynamic library '/usr/lib/php/20151012/php_mysqli.dll' - /usr/lib/php/20151012/php_mysqli.dll: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_POST = [ 'src'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RxOEq977OfG2gxG2LMMDiaBhC9KELdserJOhZ6FPT13uib4YIdAvDfkBb0mDkiaF5mOA9YPZpUYvJjxLTqoGibsTcQ/640?wx_fmt=jpeg', 'count' => '0', ];
撰文 | 蔡天新
1985年春天,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国内尚没有直接攻博,或硕博连读一说,所以我们是经过考试的。原本,硕士学位需要三年才能拿到,但我和王炜因为论文完成得早,且都已经发表了(那时还没有SCI一说,我们的论文都是在国内一级刊物发表的),因此得以提前半年毕业。换句话说,我们赶上了77级那帮同学。
说到山大数学系77级,我认识的人不多,其中有考入北大的张继平,他后来得过陈省身数学奖,做过北大数学学院院长;考入浙大的薛安克,他曾多年担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在山大读研的,有从浙师大考来的黄岩老乡潘兴斌,现在是华师大紫江学者。还有一些留学海外并做了教授,我在北美的旅途中就见到过好几位。
说到山大77级,我还知道有两位同学后来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他们是化学系江桂斌和物理系李卫。2016年,李卫作为校友代表回母校参加毕业典礼,演讲时提及他就读的磁学专业老师郭贻诚教授,我在校时就听说过他。郭先生是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C.D.安德森[1],1939年回国后曾任教浙江大学龙泉校区。现在想起来,郭先生可能是山大教授里“出身”最高贵的。
读博第一学期我曾两次去北京出差,算起来分别是我第四次和第五次进京。第一次是大二暑假去北京姑姑家探亲,第二次是研二寒假去大西北时路过,第三次是1984年冬天,我和王炜去北京中关村数学研究所查阅资料。那时候没有电脑或互联网,所有文献都是纸质杂志和书籍,数学所的资料比起山大来更为齐全,因此博士生通常都会去北京,那时候七小时的火车已经算很方便了。
说实话,我对绝大多数复印的资料不太记得了。印象最深的是数学所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她们非常喜欢聊天。一旦进入资料室,不管你是否愿意,京腔都会飘入耳朵。聊天的内容当然与数学无关,而是日常琐事和趣闻,比如某某研究生的恋爱对象,或某某数学家的个人爱好。我后来猜测,由于数学所女性比例极低,她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优越感,以为凡是男性都愿意听她们说话。久而久之,聊天就成为她们对男性的一种精神抚慰。
第四次进京是在五一前夕,我停留了一个星期,搭乘的是夜班火车,所谓夕发朝至,平生头一回乘坐了卧铺(硬卧)。出差的事由也与数学无关,而是去参加“首都部分高校大型社会观念变革学术讨论会”。这个会议的出发点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的发展,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某些传统的旧观念旧模式受到了有力挑战,并已开始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如何深入理解和认识这场变革,分析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当时理论界的重大课题。
虽然我本科和硕士阶段没有当过学生干部,读博以后却做上了学校研究生会学习部副部长,与我同行的孟祥生同学是宣传部长。他原是历史系七七级,毕业后去了外交部,现任钓鱼台国宾馆管理局副局长。而我之所以当上部长,主要原因恐怕在于,全校研究生住在一个楼里,我与文理科的同学都比较熟悉。
那次讨论会的具体细节我已记不清,甚至举办地是北师大还是人大我也无法确定了。只记得与会人数约三十位,围坐在一张宽两米、长十米左右的大桌子(也可能是好几张桌子拼成)周边。参会者除了首都高校的学生代表以外,还有南开、吉大等外地来的同学。我对面刚好是会议邀请来的主要嘉宾、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这一点不容怀疑,因为那是我第一次面对哈佛教授,我还记得我与杜先生就某个问题发生激辩。这一点也帮助我推测那次会议是在北师大,因我查到,杜教授80年代曾在那里访学。
杜维明教授,新近担任北京世界哲学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图源:Wikipedia)
杜维明先生祖籍广东海南,1940年出生于昆明,五岁随家人迁入上海并入小学。四年以后随家人移居台北,1957年考入台中东海大学外文系,一年后转中文系。毕业后服兵役一年,随后赴美留学,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先是在普林斯顿和伯克利任教,1981年回母校哈佛,曾两度担任东亚语言和文明系主任。
那会儿杜维明先生四十五岁,年富力强。他早年研究宋、明儒学,后来探究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借鉴了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化学、比较宗教学和知识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被认为是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自己却喜欢被称作哲学家、思想家,还强调儒家对“新”字有警惕性,一定要算的话也是儒家第三期。
杜先生认为,儒学第一期是从先秦到汉,从曲阜时代或中原时代的孔孟之道开始,到独尊儒学。第二期是朱熹复兴儒学,使得儒学文化圈从中国扩大到东亚,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第三期是现在,从亚洲走向世界,儒学需要用英、法、德语等文字传播。这个划分似有道理,不过李泽厚先生认为汉朝需单独划分,所以应是四期。
我个人担心的是,杜先生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兼职和头衔过多,分散了精力。例如,北大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长江商学院人文委员会主席、浙大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不一而足。当然,这与大陆高校对自己培养的人才信心不足、信任度有限不无关系。不过,当我看到他说过的一句话,“历史可以使我们成为有记忆的人”,印象又大为改观。
恰同学少年
不到一个月,我又一次进京,这回仍与王炜同行。6月4日,我们乘坐13次沪京特快,比普通快车缩短两小时。这次是去中科院听哥伦比亚大学哥德费尔德教授讲学,他是德国人,196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在辗转了伯克利、特拉维夫、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德克萨斯和哈佛等校以后,回母校任教授。哥德费尔德后来曾获柯尔奖,那次主要介绍布朗-梯其马希筛法[2]。我们在北京停留了十天,第八天从日本传来噩耗,华罗庚先生在东京大学讲学时,因为心脏病突发猝亡,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极大的震动。
美国数学家哥德费尔德(图源:Wikipedia)
那次除了我和王炜,还有北大潘承彪师叔的三位弟子贾朝华、张益唐和罗文智,数学所王元先生的学生张寿武。说到朝华,他后来与我交往甚密,尤其是他任《中国数学会通讯》常务副主编期间,频频催稿,并亲自润色,促成我笔下的数学人物一个个诞生,才有了《数学传奇》这本书。再后来,他与我同为《数学文化》杂志编委,每年夏天见面,来往交流就更多了,他对老北京、围棋、美食颇有研究。朝华的微信名为京城潮叔,作为曾经的全国青联委员,偶尔会与我们分享歌唱家彭丽媛委员的点滴轶事。
朝华出生在上海,小时候因为父母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工作(父亲在解放军通讯工程学院任系主任),他由上海的外婆和宁波鄞县的太外婆轮流抚养。十一岁才被母亲领回家,从此住在北京。七七年他上了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考入北大读研,成为潘师叔的大弟子。博士毕业后他又到数学所跟王元做博士后,留所至今。朝华曾在小区间的素数分布等多个经典问题上取得世界领先的成果,与英国大数论学家希斯-布朗合作,在德国《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和英国《伦敦数学会会刊》等名刊发表论文。
罗文智与朝华同年同月生,两人生日只差八天。他是南京人,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后来在北京联合大学工作过一年,再考入北大读研。文智和益唐都只跟潘老师读完硕士便出国留学了,两人先后获得鲁特格斯大学和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文智的学业无疑更顺利一些,他的博士导师是名教授伊万尼奇,后来又到普林斯顿跟萨那克做博士后,研究自守形式的解析和算术性质。文智较早在《数学年刊》等顶尖刊物发表论文,因此顺利找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终身教职,并担任《数论杂志》编委。
这几位同辈同行中,唯有张益唐与我是第二次谋面,头年夏天我们一起在合肥科大开会,又一起去爬了黄山。虽然如此,我们之间似乎仍不太熟悉,仍只是点点头而已。待我年长以后,我明白那与他的个性有关,但那时我尚缺少阅历,理解不到那一层。益唐比朝华大五岁,也是在上海出生。他是北大七八级的,可能是“文革”北大冲击太深(自杀的数学老师就有好几位),北大数学系七七级没有招生,这让复旦、科大等学校沾了光。
多年以后,当誉满全球的张益唐回到中国,也曾携夫人做客浙大。我们曾数度畅饮,我还陪他们去梅家坞品茗。后来我出访洛杉矶,也曾与学生专程驱车前往他任教的圣塔巴巴拉,因此有了更多了解。张益唐的母亲姓唐,这是他名字的来源,十五岁时他随母亲下放到湖北东南的阳新县,在长江边的“五七”干校生活了几年,后来回京通过招工进入北京锁厂工作。高考恢复以后,他考了两次才入北大……
相比之下,张寿武我最不熟悉,他的经历我近年才从媒体上得知,还有他的几位年轻有为的弟子。张寿武比我年长一岁,安徽和县人,确切地说,是县城西郊的西埠镇五星村人。和县属马鞍山市,该市面积只有四千平方公里,却被长江分为两半。江右是市区和当涂县,我曾在马鞍山诗人杨健陪同下去那参拜过李白墓。和县在江左,北宋的“清官”包拯继和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曾出任和州知州,还出过书法家林散之和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
如同《泉城》和《扬州》两篇所写,和县乌江镇曾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地;一千年以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此为官时写下著名的《陋室铭》;又过了三百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乘船路过,留下名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原来,长江流经此地时,基本是垂直的南北向了。
1980年,张寿武从和县一中毕业,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后谎称色盲才转入数学系,三年后即毕业并考取中科院数学所研究生,师从王元。那段时间张寿武发现王元擅长的解析数论他并不得心应手,因此看了同调代数、L函数、自守函数、代数几何等方面的书籍,哥德费尔德来讲学时他坐第一排听课,擦黑板最认真,不讲课时他奉元老之命陪同客人游玩京城。
后来,张寿武在托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仍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去了美国。他在来访的法国数学家斯匹若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去普林斯顿跟菲尔兹奖得主法尔廷斯做博士后,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再次见到张寿武已是二十二年以后,在杭州举办的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浙大校友励建书教授特意介绍,我们相互致意问候。又过了十一年,张寿武教授来浙大讲学,我们连续相处了十个小时,此乃后话。
PHP Core Warning – yii\base\ErrorException
PHP Startup: Unable to load dynamic library '/usr/lib/php/20151012/php_mysqli.dll' - /usr/lib/php/20151012/php_mysqli.dll: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_POST = [ 'src'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RxOEq977OfG2gxG2LMMDiaBhC9KELdserWh3F3a42ZXJ2LfpmwEXU2PpE8aRQlXeqypkNtNC33TV0mCjJjlnfVA/640?wx_fmt=jpeg', 'count'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