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历史向前推进十万年;去除衰老细胞可减少发病 | 每周科技播报
撰文 | 黄华、郝春晖、冯枭、惠家明
责编 | 叶水送
No. 1 智人历史向前推进十万年
在历史上,人属物种曾非常繁多,但今天所有的人类都归属于同一个物种:智人。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智人这一物种的历史只有20万年左右。而如今,研究者们却发现了30万年前的智人骨骼遗骸。据悉,此次发现的骨骼化石出土于摩洛哥,而非人们以往认知的智人起源地——东非。其颅骨出土年代虽早,但形态特征与智人极为相近,并与尼安德特人等古人类有较大差异。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或将使我们重新认知智人这一物种的历史。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由于缺乏下巴、前额等能够定义智人的重要形态特征的证据,这些骨骼是否属于智人还不能这么早下结论。
文章及图片链接: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6/n7657/fig_tab/nature22336_F1.html; http://www.nature.com/news/oldest-homo-sapiens-fossil-claim-rewrites-our-species-history-1.22114
No. 2 去除衰老细胞可减少发病
最近,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发文称,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证实,靶向去除随着年龄增长而在许多脊椎动物组织中累积的衰老细胞(SnC),对延迟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病有显著贡献。具体来说,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药物,选择性地破坏衰老细胞,从而缓解年龄相关的退行性关节病,通过小鼠实验与人类细胞实验,发现从关节中选择性去除衰老细胞可减少创伤后关节炎的发作,并允许新的软骨生长和关节修复。这一研究结果有望为创伤以及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关节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相关药物正由UNITY公司研发中。
文章及图片来自: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6/170609102243.htm
No. 3 恐龙是如何进化为鸟的?
鸟类进化是进化生物学中的热点问题。进化生物学家们认为,生物种内和种间的形态差距通常是受它们基因组中的顺式作用原件(cis-regulatory elements,CREs)影响,这是基因组中不编码蛋白质但可调控基因表达进而控制形态的DNA区段。一名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分析48个鸟类基因组,以及与脊椎动物基因组对比后,找到了数百万个鸟类特有的CREs,并将它们命名为鸟类特有高保守原件(avian-specific highly conserved elements,简称ASHCEs)。研究者们发现这些ASHCEs序列非常类似,并且它们出现的时间刚好可被追溯到恐龙时代,ASHCEs序列与鸟类的进化和发育密切相关,比如Sim1基因中包含的一个ASHCE序列就极大地影响到了羽毛的进化。由此研究者们猜测,恐龙也许是因为获得了这些ASHCEs序列,才可以开始转变为鸟的。
文章及图片来自: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5/170529142232.htm
No. 4 11500年前的人类就可以影响气候
大部分气候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导致了近几个世纪的气候变暖,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采自死海的岩芯样本揭示了11500年前的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现象,这也是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最早的人类影响气候的证据。他们发现死海的盆底侵蚀速率与那一时期的构造方式和气候作用形式均不相容,而这一时期恰好是人类新石器时代革命期。在此期间,人类逐步由采集社会转变为农业和定居社会,这一转变也使得人类可以在这个星球上繁衍昌盛。自然植物被农作物所替代,动物被驯养、畜牧使自然植物的覆盖减少,砍伐森林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这些人类活动都导致了剧烈的土壤表面侵蚀,进而引起土地沙化,导致每年随地表径流汇入死海的细沙增多了3倍,这些改变进而影响了当地的气候。.
文章及图片来自: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6/170605110059.ht
No. 5 如何识别虚假网络身份?
近日,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新工具,该工具可识别出在网上使用虚假身份信息的用户。研究人员利用一个网站上约5000个经过验证的、公开的个人资料,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模型,这一模型利用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评论风格和网络活动习惯,来估计用户的性别和年龄,并且精确度很高。借助这一模型,研究人员发现在该网站中有接近四成的用户声称的年龄与模型估算结果相差四分之一甚至更多,这些账户成功地欺骗了更多的女性用户。分析结果表明,新技术可有效过滤潜在的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欺诈操作的用户,从而提升社交网络的安全度。
文章及图片来自:https://phys.org/news/2017-06-fake-online-profiles-easier-fish.html
No. 6 废气变能源,或将不是梦
如果一种技术可处理掉二氧化碳等废气,同时又可以产生能源,这岂不两全其美?事实上,研究者们已在这条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本周发表在Nature Energy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称,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成功将二氧化碳废气转化为了一氧化碳与氧气,并可作为能源使用。这一转换过程的驱动能源为太阳能与水,催化剂则选用原子沉积技术处理过的氧化锡与氧化铜等物质。据称,其转换效率很高,可以达到13.4%。
文章及图片来自: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energy201787
No. 7 新算法可让深度学习减少95%的计算量
近日,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一项新的技术,这一技术可大幅减少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使用时所需的计算量。为了在越来越复杂的数据集上进行学习,当前的深度学习架构需要越来越多的矩阵运算操作以进行训练。利用大数据中的稀疏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哈希法(hashing)的新算法,这一新方法结合了 adaptive dropout 和用于最大内积搜索的随机化哈希,可有效选择有最高激活率的节点进行操作,以减少总的计算量。新算法可完美地应用于异步和并行训练。在几个真实数据集上的测试显示,新方法可仅使用5%的总乘法量完成训练,且其准确度与原模型的差别在1%以内。
文章链接:https://phys.org/news/2017-06-scientists-slash-deep.html;图片来自:https://arxiv.org/pdf/1602.08194.pdf
No. 8 科学家发现2D磁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磁性材料成为众多关键性技术的基础,它们在我们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包括了传感设备、存储硬盘等。本着轻便快捷的目标,人们也在追寻越来越小的设备。为此,科学家正在寻找更高效的新型磁性材料,并使用精确可靠的方法进行控制。近日,来自华盛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单层二维结构的三碘化铬(chromium triiodide, CrI3)具有磁性,这也是首次在由单一原子层形成的材料中发现磁性。该研究结果表明磁性能够在2D空间中存在,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研究包含三碘化铬单层或双层的2D磁体以及异质结构特有的磁性。
文章及图片链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6/170607133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