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锻炼多久才能保证健康?|一周科技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1
糖胺聚糖:让癌症早期诊断敏感性翻倍
癌症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对降低病人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起关键作用。基于基因组生物标记物的液体活检技术可用于癌症的无创诊断。但是,该项技术对I期癌症的诊断敏感性只有10%左右,并且无法检测到脑部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最近,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生物与生物工程系Francesco Gatto团队使用来自1260名癌症或健康志愿者的2064份样本,验证了尿液和血浆游离糖胺聚糖谱(GAGomes)作为14种癌症的多癌早期检测(MCED)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通过样本分析,研究人员确定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尿液和血浆中的游离GAGomes存在广泛的变化。基于此,该团队设计出3种机器学习模型GAGome MCED评分系统。此系统可以检测14种癌症的任何一种,对I期癌症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分别高达95%和62%。在类似于人群癌症筛查的模型验证实验中,优化的GAGome MCED评分系统预测I期癌症和18个月内预后不良癌症类型的敏感性分别为21%和43%。
►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115328119
2
肠道益生菌还有神经保护功能?
微生物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有数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和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关联。近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科学系J. Alex Parker团队运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亨廷顿病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发现,肠道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HA-114株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饲喂HA-114可以明显缓解线虫的运动失调,降低神经退行性现象的出现。线虫的acdh-1/ACADSB、kat-1/ACAT1和elo-6/ELOVL3/6基因在HA-114介导的神经保护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线虫的脂肪酸代谢和线粒体β-氧化过程。在HA-114提取物中,只有脂肪酸组分能改善线虫的神经退行性表型。论文作者认为,HA-114产生的脂肪酸可以进入线虫细胞线粒体,参与β-氧化过程,增强能量代谢,降低神经退行性病变。需要说明的是,该研究使用了多株鼠李糖乳杆菌进行测试,但只有HA-114株具有神经保护功能。
►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2-04295-8
3
每天锻炼多久才能保证健康?
运动有助于健康。但每天的运动量多大才能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呢?最近,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与健康系Emmanuel Stamatakis团队发现,每天进行不超几分钟的高强度体育锻炼即可降低疾病死亡风险。该团队分析了25241名非锻炼者的高强度间歇性日常体育锻炼(VILPA,指短暂的和偶发的,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而进行的高强度体力活动,例如在上下班时的快速步行或爬楼梯)与全因、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每天进行3次时长仅1~2分钟的VILPA就能使全因、癌症死亡风险降低38%~40%,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48%~49%。从总时长来看,每天4.4分钟的VILPA就可使癌症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6%~30%和32%~34%。通过分析62344名参加锻炼者高强度体育锻炼(VPA)和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作者认为,个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进行几分钟高强度运动就能显著降低疾病死亡风险。这对没时间进行锻炼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2100-x
4
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白天好还是晚上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括人体免疫反应在内的生命活动普遍遵循一定的昼夜节律。最近,瑞士日内瓦大学一团队通过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发现,肿瘤细胞的植入时间点会影响瘤体大小:凌晨植入组的肿瘤体积最大,下午植入组的肿瘤体积最小。这主要是因为,相比于凌晨组,下午植入细胞可以招募更多的树突细胞进行肿瘤抗原的递呈,激活淋巴结中的肿瘤特异性CD8细胞,促进CD8细胞增殖并向肿瘤部位迁移,杀伤肿瘤细胞。敲除树突细胞或CD8细胞的关键生物钟基因Bmal1后,凌晨组和下午组的瘤体差异随即消失。该研究还发现,相比于凌晨,下午用肿瘤特异抗原对荷瘤鼠进行免疫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研究人员通过回溯分析10名参与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患者数据发现,相比于下午,早上接受免疫接种的患者血液中的肿瘤特异性CD8细胞更多。该研究提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昼夜节律不仅对控制肿瘤大小至关重要,而且可应用于改进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605-0
5
口腔疾病与系统性非传染性疾病存在关联?
口腔疾病在全世界高度流行。有研究表明,口腔疾病与系统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存在双向关联。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口腔疾病患病率更高,尤其是那些口腔自我护理能力有限的患者。最近,葡萄牙一研究团队对已发表的6976篇口腔疾病和NCD论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论文使用的方法一致性不高,证据的可靠性也不是很理想。该团队重新整理了这些论文,并最终选择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巴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293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口腔疾病与28种NCD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其中包括五种类型的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神经退行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肥胖症和哮喘等。该研究为确定口腔疾病与系统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提供了更确凿的证据。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5337-8
6
母亲哺乳期饮食对后代健康有何影响?
近日,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Andrew T. Gewirtz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动物哺乳期膳食纤维缺乏会导致后代饮食诱导性肥胖发生的几率增加。研究人员让“鼠妈妈”在生产后连续进食了3周的低纤维食物。结果显示,后代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微生物种类减少,变形菌门细菌占比显著提升。同时,成年后代鼠的肠道微生物向黏液的侵袭增强,肠道出现低水平的炎症反应。在食用高热量食物后,成年后代鼠对热量的摄取和储存能力增强,更易肥胖。向“鼠妈妈”的低纤维食物中添加菊粉就可以改善后代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和肥胖表型。该研究提示,孕产妇饮食可能是子女微生物群组成的一个重要而长期的决定因素,影响后代肠道健康和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易感性。
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2.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