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长寿,可能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 | 一周科技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王烁 黄宇翔 蛋炒饭
责编 | 攸淇
1
双臂一起测血压,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更有利
► 文章链接:
2
搞懂婴儿为何啼哭,家长也得从零学起
婴儿在说话之前,只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疼痛或者不适,而成人解读这种 “婴语” 的能力却并非出自本能,而是依靠后天习得。法国圣艾蒂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8月8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人们正是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获得了解读婴儿哭声意义的能力。
研究人员招募了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正在照顾婴儿的父母及专业护理人士,并对他们进行几天的哭声识别训练。结果发现,正在照顾婴儿的父母可以轻松识别陌生婴儿哭声的意义,而专业人士却很难把经验扩展到陌生婴儿,未照顾婴儿的人群则几乎无法识别婴儿哭声的意义。婴儿所表达的信息蕴含在他们的声音结构中,而成人则是通过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增强这种识别能力。
► 文章链接:
3
人类长寿,可能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动物在达到生育年龄后不久就会死亡,但人类却是个例外。有一种观点认为,“长寿基因” 也是经过自然选择的产物。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家的一项研究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者对南美的土著部落中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群体在多余食物、对年幼个体的照顾、生存知识的代际转移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定量测算,发现狩猎采集部落中的老人能为后代的健康成长带来显著的正向收益。这意味着,在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前的几十万年间,长寿个体对于后代成长的贡献可能已经作为一种正向的 “选择压力”,使得利于长寿的基因在我们祖先的体内不断积累。
► 文章链接:
4
无需母体子宫,研究在体外培养出小鼠早期胚胎
在 “玻璃缸” 中孕育产生胚胎,是科幻电影中时常出现的 “名场面”。但事实上,胚胎的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目前的科技还无法让电影成真。人工分离培养的干细胞,依然需要将其注射到胚胎中并植入母体子宫内才能发育成完整的生命。
而近日,以色列科学家 Jacob Hanna 领导的团队在人工合成胚胎领域更进一步:他们从小鼠的原始胚胎干细胞(ESC)出发,通过化学诱导,在一套新搭建的人造子宫设备中,成功将初始的细胞团培养到了近似于小鼠胚胎发育8.5天的状态,发育出胚胎和胚胎外隔室,并产生器官特异性祖细胞。这项工作展现了胚胎干细胞惊人的分化潜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20天的小鼠胚胎发育的完整阶段,8.5天依然只是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距离在体外孕育出完整的新个体还相差甚远。同时,目前条件下胚胎诱导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大约只有0.5%的细胞团能最终达到8.5天的发育状态。
► 文章链接:
5
两种常见的病毒或为老年痴呆症的元凶
儿童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时会起水痘,同时,这种病毒会像一颗定时炸弹潜伏在患者体内,再度爆发时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模拟大脑的三维人体组织培养模型表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激活单纯疱疹病毒(HSV),从而启动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阶段。
通常,HSV-1(HSV的变种病毒之一)会潜伏在大脑神经元中休眠。但当它们暴露于VZV时,HSV-1就会被重新激活,从而导致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的显著增加,进而减慢神经元信号传导。同时,研究人员还指出:一些COVID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会经历长期的神经系统影响,并且VZV和HSV-1都可以在感染COVID后被重新激活。他们说,在这些情况下,建议密切关注患者后续的认知能力和可能存在的神经退行性病变。
► 文章链接:
6
酸化油可有效清除食品生产工具表面的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类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严重影响食品卫生安全。沙门氏菌无法在巧克力酱或花生酱这种低水分食物中生长,但会留存在其生产工具上,经过消毒清洁后依然会有所残存,并等待下一次的暴发。
► 文章链接: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aem.009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