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对韩春雨研究的公正调查吗?
►截图自央视《新闻调查》栏目5月20日晚播出的《副教授韩春雨》。
撰文|李晗冰(本刊特约作者)
责编|李晓明
● ● ●
时下科技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高调进行的彻查《肿瘤生物学》集体撤稿事件,赢得了科技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人们在拍手称快之余,忍不住要问:何时调查韩春雨?
要知道,单是科学同行集体公开质疑韩春雨的论文成果,距今也已整一年多了!
去年5月2日,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称使用NgAgo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其效率、识别精度等关键指标优于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因此,NgAgo迅速“引爆”学术圈,韩春雨本人也成为“草根逆袭”的“网红科学家”,并应邀到多所知名高校宣讲他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实验可重复是国际学术界对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基因编辑技术这类工具性成果,能否被同行可重复更是检验其是否靠谱的“命根子”。CRISPR之所以被国际科学界“爆炸式”运用,就得益于它的简单、便捷和可重复性高。然而,在韩春雨论文发表后的一两个月,就先后有多位国内科学家同行发现不能重复他的试验结果。进入7月,NgAgo更是遭遇接二连三的公开质疑:先是7月29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科学家在推特上公开发声,指出无法重复NgAgo的基因编辑结果,并呼吁国际同行停止使用NgAgo,以免浪费更多时间、金钱和人力;后是10月10日,北京大学、中科院、哈工大等13个实验室的科学家通过媒体实名发声,不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并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调查。其后,一组中国作者在《蛋白质与细胞》杂志,三个团队在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上,分别刊载文章,均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论文结果。
至此,韩春雨论文遭遇的“不可重复”并不是“有的能重复、有的不能重复”,而是质、量俱废的不可重复。从“质”的方面说,是“大面积不可重复”,国内外的近百个同行实验室都不能重现NgAgo的基因编辑活性;而宣称“能重复”的个别机构,均未公开自己的名字,无从求证其真实性。从“量”的方面说,是“大幅度不可重复”,上述实验室按照韩春雨博士论文中的条件、甚至调整优化后的条件,可以实现的基因编辑效率近乎零,甚至是“doesn't work at all”,而不是论文中宣称的“21.3%~41.3%”的效率。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国内外同行质疑,自称“很珍惜名誉”“愿意按照正规的学术规范回应质疑”的韩春雨的表现,却前后矛盾、让人匪夷所思:他一方面坚称“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一方面又不愿意公开原始数据、自证清白:“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他一方面认为不能重复的实验室“80%是因为实验被污染,剩下的是实验者的操作技术不过关”,一方面又表示:去其他实验室指导“不太现实”;他先是告诉媒体“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但当魏文胜等13位科学家实名公开“不能重复”后,他又自食其言,说:不公布声称可重复者的名单是“保护他们也保护自己”;2016年10月8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最近我会有新的进展”,但如今大半年过去,仍未见任何“新的进展”……
对于同行不能重复、提出质疑的论文,在作者本人既不愿撤稿、又不愿自证清白的情况下,国际上早有规范的处理程序:作者所在的单位自动对其开展学术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邻国日本对“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的处理,就是例证:2014年1月31日,她在《自然》杂志发表两篇论文宣称发现能够分化出多种组织细胞的STAP多能干细胞,但很快就遭到同行质疑;2月17日,她所在的单位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宣布对小保方晴子的研究进行审查,并于4月1日认定她的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她本人随后宣布撤稿;8月5日,两篇STAP论文的共同作者、小保方晴子在理研的导师、在再生医学界享有盛誉的笹井芳树上吊自杀。当年12月,鉴于小保方晴子无法重现自己的实验结果,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正式公布调查结论,小保方晴子宣布辞职。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尽管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因这一事件蒙受巨大损失,但其尊重科学、勇于担责、干净利落回应质疑的态度和做法,却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
相比之下,韩春雨所在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的做法就令人“刮目相看”。去年8月初,面对质疑,河北科技大学先是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然而,到了9月6日,河北科技大学非但没有“公开验证”,其校长孙鹤旭还在新生开学典礼的演讲中力挺韩春雨:“(学校)拥有一批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科研上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一批像韩春雨一样的年轻老师。”
不仅如此。在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浪中,韩春雨不仅被授予“美丽河北·最美教师”、当选河北省科协副主席,他领衔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还被纳入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河北省计划总投资2.24亿元予以支持。
不仅如此。2016年10月14日,面对科学同行和媒体、社会的普遍质疑,河北科技大学在给媒体的公开信中宣称:
“就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而言,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尤其是在成果的初创阶段。恳请社会各界提供和谐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给予他们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这样才更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工作者成长。”
这番回应,与糊弄三岁小孩的花言巧语何异?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无论是怎样的科学发现,在发表论文之前研究者就已做过验证,韩春雨本人也宣称“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从何说起?对照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处理小保方晴子的做法,河北科技大学的所言所行,难道还不够“和谐宽松”吗?科学同行和社会公众付出的时间和耐心,难道还不够多吗?
不难看出,一年多来韩春雨本人特别是河北科技大学等的所做作为,无视基本的学术规范,不仅亵渎了科学的尊严,更是对科学同行和社会公众的敷衍蔑视,极大损害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和学术机构的国际形象。
韩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学可以这么做,但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却不可以如此。在韩春雨不愿意自证、河北科技大学不愿尽责的情况下,由科技部牵头,联合教育部、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相关部委启动调查,是澄清真相、挽回影响的唯一途径。
科学的事容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已经看到,面对同样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中国科技界国际声誉和科技工作者尊严的事件,科技部牵头多部委针对101篇被撤论文涉事者的彻查和公开处理,不仅对科研不端行为产生了震慑,而且形成了一个国家科技教育主管部门联合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机制。
是时候启动对韩春雨论文结果的学术调查了。有关部门不应该再含糊不清、无限期拖延了,因为这考验着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尊重科学真理、是否真正遵从国际学术规范、是否对学术不端行为真正“零容忍”。
制版编辑:饮水食粮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