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杀手”发现者、诺奖得主莫利纳去世,生前曾遭化工领域诽谤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图片来自mit.eduv
编译 | 冯水寒
责编 | 叶水送
● ● ●
2020年10月的诺奖周期间,在我们迎接新晋的诺奖得主时,南极臭氧层空洞发现者、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因心肌梗塞逝世于墨西哥城,享年77岁。
诺贝尔网站对莫利纳的介绍
1973年,莫利纳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博士学位,此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研究院院士以及墨西哥科学院院士。莫利纳生前是多个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其中就包括了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委员会,他也是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的科学与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之一(总共有21名科学家)。
在工业发展初期,人们并未意识到化学物质尤其是氯氟烃(又名氟利昂)的大量使用对臭氧层的影响。1974年,莫利纳及合作者发现了广泛用于多种化工产品的氯氟烃(CFC)气体正在破坏地球的臭氧层,并成功阐明了其中的机制。他也由此荣获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墨西哥科学家。
2006年9月测定的南极上空已知最大的臭氧层空洞,图片来自earthhow.com
莫利纳的这一发现严重损害了化工产业的利益,因此他本人受到了化工从业者的抨击。莫利纳敏锐地意识到,氯氟烃的大量使用必将导致地球臭氧层被严重破坏,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的发现引起了公众对氯氟烃危害性的认识,并直接推动了1987年《关于损害臭氧层的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的制定。此后,莫利纳也一直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订版本气候条约的坚定支持者。这一切使氯氟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保护地球气候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该协议书已经逐步淘汰了超过100种有害物质,包括氢氟烃等强效短期温室气体。
臭氧层空洞正在慢慢修复,图片来自arstechnica
莫利纳认为,“这些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同时也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因此《蒙特利尔议定书》同样对气候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其对气候保护的贡献接近《京都协议书》的20倍。”
前白宫气候顾问保罗·布莱索(Paul Bledsoe)高度评价莫利纳,认为他是世界历史上对气候保护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人物之一。
美国环境诉讼专家,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席杜伍德·扎尔克(Durwood Zaelke)称,“莫利纳是一位完美的绅士。他从未改变过参与战斗与保持绅士风度的意愿,即使他受到了化工从业者的诽谤。在莫利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在努力工作。莫利纳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基础上,为解决气候变化提供了路线图。”
美国MIT校长Charles Vest也高度评价了莫利纳,“从基础研究到地方及全球环境政策的推动,莫利纳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能力”。
参考链接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0/nobel-laureate-who-helped-save-ozone-layer-dies
https://news.mit.edu/2020/mario-molina-environmental-dies-1009
制版编辑 | 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