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女性向前,男性后退: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扩大吗?-资讯-知识分子

学人说|女性向前,男性后退: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扩大吗?

2020/07/06
导读
近期的新闻热点让不少有识之士禁不住哀叹性别平等出现了倒退:包丽之死、鲍毓明性侵养女、Papi酱孩子姓氏争议、离婚冷静期、对孔雀公主杨丽萍的高赞嘲讽……在争取基本平等权利的道路上,女性走得坎坷而艰难。围绕热点事件,无论是当事人的争议性选择还是围观群众的反应,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个人潜在的性别意识。

n/yi/zsfz1594014396.1295318.jpg


  


撰文:李家兴  钱岳

责编:钱岳


写在前面

近期的新闻热点让不少有识之士禁不住哀叹性别平等出现了倒退:包丽之死、鲍毓明性侵养女、Papi酱孩子姓氏争议、离婚冷静期、对孔雀公主杨丽萍的高赞嘲讽……在争取基本平等权利的道路上,女性走得坎坷而艰难。围绕热点事件,无论是当事人的争议性选择还是围观群众的反应,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个人潜在的性别意识。


1

不均衡的性别革命与性别本质主义

随着性别不平等的持续存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性别革命的停滞,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反思,不能再将性别意识作为一个笼统的单一概念,性别意识具有多个维度。

例如,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纽约大学教授)Paula England在她2010年的一篇论文里提出了“不均衡的性别革命”(uneven gender revolution)的概念,反映了她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性别系统变化的观察。她发现性别系统的变化是不均衡的,某些领域和人群受到的影响更大。比如,在工作领域的性别平等进程比家庭领域的平等进程步伐更快。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就是,女性劳动参与率增加、收入提升,但女性仍承担大部分的家务,社会对男性“赚钱养家”的期待也根深蒂固。

造成家庭领域性别革命停滞和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性别本质主义(gender essentialism)。性别本质主义强调性别间的差异是先天的,男女的能力和兴趣有根本差异,女性天生是更好的照料者人选,家庭领域的不合理分工往往还会被美化为个体的自主选择。比如,现在很多年轻女性会说:“我是主动退出职场,成为全职妈妈的。”另一方面,随着机会公平的概念深入人心,在工作、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性别不平等障碍更容易被清除。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我们看到在考试、面试中,如果对女性的录用标准比男性更高,微博上常常有一片讨伐的声音。


2

中国社会的公私领域分离与性别平等

以上海大学计迎春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使用领域分离(separating sphere)框架,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性别平等进程的多维性。改革开放以来,单位系统的解体和性别话语的转向,使得社会主义时期遗留的私领域矛盾更为突出,家庭照料责任全部落到了女性肩上。而社会主义时期自上而下的性别平等运动,使得女性参与劳动的形象深入人心。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强化了机会平等和个人主义等概念,中国人对公共领域的性别平等具有较高接受度。

中国社会分离的性别规范也随处可见。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长期居于高位,女性在教育领域逐渐追平甚至赶超男性,但女性仍旧被期待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在少子化时代,“培养完美小孩”话语的流行进一步加重了女性的养育负担,使得女性面临着更为尖锐的工作家庭冲突。正应着那句歌词,“世界男人称王,女人却什么都扛”。男性在女性“崛起”的威胁下,似乎防御性地变得更为保守了。每有“丧偶式育儿”、“巨婴式老公”的讨论一出,总是能引发潮水般的共鸣。

a/3k/zsfz1594014379.5250420.jpg

来源:www.pexels.com


3

你和伴侣“三观一致”吗?

已有研究支持了不同领域的性别意识变化的不均衡性,但鲜有研究分析不同性别意识领域间的差距在扩大还是缩小?性别差距在不同维度的表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怎样?其潜在原因是什么?我们使用中国综合调查2010、2012、2013和2015年的数据,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我们考察两个性别意识指标,分别指代个体对工作和家庭的不同态度。

1.代表工作领域的指标为“在经济不景气时,应该先解雇女性员工”;

2.代表家庭领域的指标为“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

我们分别考察50后、60后、70后、80后和90后对这两个性别维度的支持程度。从1-5分,得分越高,代表大家对性别平等越支持。从图1和图2的均值结果来看,在两个维度中,男女的性别意识得分都在年轻的同期群中得分更高,意味着年轻人的性别意识更为平等。不同同期群和性别对工作领域平等的支持度普遍高于家庭领域,且家庭领域性别差距的增长幅度似乎更大。

u/gu/zsfz1594014358.3678591.png

图1  不同同期群和性别在工作领域的性别意识得分均值


g/59/zsfz1594014344.726230.png

图2  不同同期群和性别在家庭领域的性别意识得分均值


在纳入了一系列自变量之后,我们发现,尽管中国性别平等进程的发起主体和演化路径与美国完全不同,但两国在公私领域分离上却十分一致。男女在工作领域上的性别意识均随时间推移变得更为平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变迁;但在家庭领域,两性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年轻男性的性别意识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回弹,以50后男性为参照,年轻男性的性别观念反而更传统。这也意味着,在处理两性私人领域问题时,很可能你的丈夫或男友比经历过“铁姑娘”、“妇女能顶半边天”时期的老父亲更为传统。年轻女性的性别意识尽管并未回弹,但改变十分有限,仅90后群体的性别平等意识有了显著改善。

将男女样本合并起来考察性别差距在不同同期群中的变化,我们发现在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性别差距均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大,尤其是90后群体在家庭领域的性别差距相当惊人。我们还发现,高教育的女性更可能表达对性别平等的支持,但是,教育对男性性别态度的改变作用却相当有限。换言之,教育可能解放女性的思想,但男性的“直男癌”观念却并不一定因为他们受了更多的教育,而有很明显地改善。

我们的研究结果呼应了Paula England的不均衡性别革命,中国人的性别意识在公私两个领域的差距日渐扩大,中国人积极拥抱公共领域的性别平等,但在家庭领域改变缓慢,私领域认知的滞后终将阻碍公共领域平等的实现。在此不平衡的进程中,男女在性别认知上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大。随着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扩大,越来越多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由于无法找到“三观一致”的对象,将推迟结婚或不婚,晚婚不婚又将进一步拉低生育率。在已婚群体中,不同的性别认知水平也会带来婚姻满意度降低,生活摩擦增加等后果。“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戏言将变得更为真实!

从观众对《淑女的品格》的召唤,《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炸裂口碑,到对影视剧中飒爽独立女性形象的偏爱,正反映了现实中女性摆脱锅碗瓢盆、安心打拼事业的不易。两性平等既需要全社会积极扭转对私领域的固有偏见,也需要男性在私领域主动变革。非如此,性别革命将永远未完成!


参考文献

[1].  Paula England, “Gender Revolution: Uneven and Stalled,” Gender & Society, Vol. 24, No. 2 (2010), pp. 149–166.

[2].  Yingchun Ji, Xiaogang Wu, Shengwei Sun, and Guangye He, “Unequal Care, Unequal Work: 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Post-reform Urban China,” Sex Roles, Vol. 77 (2017), pp. 765–778.

[3].  Joanna R. Pepin and David A. Cotter,“Separating Spheres? Diverging Trends in Youth’s Gender Attitudes about Work and Fami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Vol. 80, No. 1 (2018), pp. 7–24.

[4].  Yue Qian and Jiaxing Li, "Separating Spheres: Cohor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ttitudes about Work and Family in China," The China Review, Vol. 20, No. 2 (2020), pp. 19–51.



微信图片_20200706134454

李家兴

上海健康医学院

讲师


钱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助理教授

微信图片_20200706134456

注:本文转载自缪斯夫人。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