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历史悠久,早在宋熙宗年间(1068年—1077年),这里就叫安江砦(读寨)。从1949年到1997年,这里是黔阳县政府所在地;从1954年到1975年,这里是黔阳专区、黔阳地区的行署所在地。那些年,黔阳专区(地区)下辖10-11个县市,你可以想象当年车水马龙、机关林立的盛况。可惜安江不靠铁路,交通不便,黔阳行署遂于1975年2月迁往怀化县大榆树镇(今怀化市);1981年6月,黔阳地区更名为怀化地区。1997年11月,黔阳县也并入洪江市(县级)。安江连降两级,屈身为洪江市下面的一个镇。
安江农校纪念园坐落在安江镇溪边村,占地310亩,建筑面积21605平方米。安江农校的前身是湖南省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1939年始建于武冈县竹篙塘甫公祠(今属洞口县)。第二年为觅农场,迁至安江镇溪边村胜觉寺旧址。胜觉寺建于明代,曾是湘西三大古寺之一,文革前被毁。
安江农校现存最早的建筑,是这座苏式风格的小红楼,建于40年代初期,纯木鱼鳞板外壁,施小青瓦,前廊出檐,结构简洁,造型古朴。抗战时,这里做过救护站,后改为学校办公室,至今保存完好。1950年2月,省农业厅接管,定名为湖南安江农林技术学校。在“大跃进”的1958年,学校升级为黔阳专区农学院;第二年,又更名为黔阳农业专科学校。1962年收归省农业厅管理,更名为“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2001年,学校升格为“怀化市职业技术学院”,其教育教学、行政办公整体搬迁至怀化市新校区,安江老校区则用于科研培训、学生实习。如今改作“安江农校纪念园”,是因为这里是杂交水稻诞生的摇篮。
其实他是江西老俵,籍贯在九江市德安县;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是“万婴之母”林巧稚接生的5万多名婴儿之一。幼年时期,他随父母在北平、天津、九江、赣州等地居住过;在武汉、湖南、重庆等地读了小学,在重庆读了初中,在武汉、南京读了高中,又回到重庆读了大学。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安江农校参加工作,从事教学及科研。1963年正月,33岁的袁隆平与他教过的学生、黔阳县农业局技术员邓则结为夫妻,恩爱至今。
袁隆平夫妇为三个儿子依次取名为定安、定江、定阳,可见他们对安江、黔阳的感情之深。从袁隆平旧居走出来,必须上一个台阶。有人用水泥在台阶上砌了一个斜坡,估计是为了推自行车方便。
走过“三年困难时期”,袁隆平深味饥荒之苦。他曾自述有段时间没吃过一顿饱饭,在路边、桥下见过5具饿死的尸体。六十年代初,他就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1964年7月5日,在学校的试验田里,一株鹤立鸡群的稻谷吸引了他,株形优异,穗大粒多,一数竟有160多粒,远超普通水稻。他做了记号,收获后把全部谷粒作为稻种。但第二年大失所望,因为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上一代。
传统理论认为:水稻是自授花粉的植物。袁隆平忽发奇想:难道这是天然杂交稻?1966年2月,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发表了袁隆平的第一篇杂交水稻研究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大胆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一理论引起了科学界和政府的重视。1967年,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全省重点科研项目。
此后,袁隆平和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反复试验,却始终没有培育出一个100%保持不育的水稻品种。他们改变思路,轮流到温暖湿润的云南、海南去寻找野生稻种。这年11月,李必湖来到海南岛崖县(今三亚市)南江农场。在农场技术员冯克珊的陪同下,他在一个沼泽中发现了一株野生稻雄花败育株(简称“野败”),顿时欣喜若狂。1971年春,李必湖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又将“野败”扩大到46蔸。此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得到了华国锋的强力支持,当时华已调中央分管农业,还兼湖南省委第一书记。1973年,袁隆平团队终于完成了籼型水稻杂交“三系”配套。他们用在海南岛配制的10多斤杂交稻种,在湖南农科院0.08公顷试验田中试种,亩产高达505公斤。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自己选育的强优势组合“南优二号”,亩产高达628公斤。
从1976年起,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创造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新民周刊》报道:截至2017 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 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 多亿公斤,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在我国4.4亿亩稻田中,杂交水稻已占57%。虽然围绕杂交水稻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杂交水稻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事实。在中国科学家中,袁隆平获得的最高等级荣誉可能是最多的。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该院1994年刚刚成立;58岁时当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86岁时辞职,当了28年副省级领导。国际同行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把安江农校称为“杂交水稻发源地”。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盛名之下,外貌像一个老农的袁隆平保持了朴实的本色,从做事到做人。
他从未停下脚步,至今仍在带队研发更高产量、更优性能的杂交水稻。他的最新成绩是在2020年11月,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了1500公斤大关。他对华国锋始终心怀感恩。受他邀请,华于2008年4月为《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写了序,距离华去世只有4个月。
李必湖本是袁隆平的学生,1966年毕业留校后成为他的助手。1973年,李必湖被推荐进入湖南农学院深造。1981年作为第二获奖人,和第一获奖人袁隆平共同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
此楼建于1980年,初为杂交水稻研究室,后改建为专家楼,供袁隆平、李必湖两家居住。退休前,李必湖是怀化市人大副主任、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写作本文时,有个问题困扰过我:在十年动乱中,为什么能够诞生杂交水稻?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我的解读是: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有举国体制之功,但绝不是拜文革所赐。
他不甘心,遂于1967年4月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上级批准他和李必湖、尹华奇3人组成“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学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这些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未破的谜案。“看着自己辛苦的成果被人无情糟蹋,一向乐观的袁隆平几乎昏了过去,他浑身颤栗、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此后几天,他像魔怔了一样,口中反复念叨自己的秧苗。”事后第4天,袁隆平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他跳下去捞起来,继续试验。文革十年,政治运动从未停歇,极左势力从未倡导过知识分子专心科研。但中国社会是一个庞大的超稳定系统,政治风暴的影响力不可能整齐划一。少一点束缚,就可能多一片生机。安江农校偏处一隅,既非著名高校,也不在大城市,就少了很多干扰。
袁隆平也有意识地远离政治。2013年,他在接受《人物》记者采访时回忆:“我们到云南、广东、海南去搞研究,我在人家的单位,我不管他们两派斗争,可以专心致志地研究我们的杂交稻,他们在单位里面天天参加什么,你斗他,他斗我,反而没有时间;革命派、保守派或者什么都好,不妨碍我们就很好。”“每次运动,知识分子就倒掉一回,倒掉一回,又倒一回。像老舍这样的大知识分子还跳湖自杀,像傅雷这样的音乐家要剃光头。对知识分子这么残酷,文化大革命真是浩劫!”无独有偶,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也在文革后期。作为中科院的“白专典型”,他常年蜗居斗室,患有严重的胸膜结核,几度腹水,医院几次断定他活不过半年,但他顽强地撑了下来,悄悄地坚持演算。如果不是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高调赞扬、新华社记者以内参披露、最高层亲自过问,急急忙忙把他送进医院抢救,他早就病死了。但凡了解这些过程的人,谁会认为陈景润的发现是文革的伟大成果呢?袁隆平、陈景润的科研成果只能证明一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总在不经意处开出灿烂的鲜花。
2001年,安江农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后,大部分教育教学设施搬迁至怀化市新校区,老校区则用于科研培训、学生实习。
安江农校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她见证了杂交水稻的诞生,见证了袁隆平等科技人员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奇迹,是集杂交水稻科研和稻作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老校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2009年2月,学院申请将纪念园特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来到老校区现场考察,对纪念园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8月20日,国务院公布“安江农校纪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请才半年,就被批准为“国保”,可谓神速。
此外,纪念园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湖南省红色旅游景区、 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12月,设计时速为200公里的怀邵衡铁路通车,安江终于有了自己的火车站(安江东站),距离纪念园仅有一箭之遥。我相信,随着时光流逝,纪念园的价值更加彰显,将会吸引更多的游人。 文章始发于2021年1月9日
注:本文转载自公号“青山自牧”,略有改动。作者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在某央企湖南公司工作多年,定居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