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期刊集体升区,中科院分区引争议-创新-知识分子

国产期刊集体升区,中科院分区引争议

1天前
导读
2025年3月20日,《202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正式上线发布。这份分区表原本应是《2024年期刊分区表》。按照惯例,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通常在每年年底发布,但2024年的分区表发布时间却几经推迟,最终调整为2025年,以《2025年期刊分区表》的形式面世。分区结果公布后,一些传统国际知名期刊(如《Nano Letters》)意外降至二区。与此同时,本土期刊升区势头迅猛。一些原本被科研人员视为名刊拒稿后备选的本土期刊,在本次调整中反超其“上位”期刊,进入高分区行列,导致投稿倒挂现象出现。
 4.1‍‍‍‍‍‍‍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源:Pixabay

撰文 | 张天祁

 ●                   ●                    


2025320日,《202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正式上线发布。


这份分区表原本应是《2024年期刊分区表》。按照惯例,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通常在每年年底发布,但2024年的分区表发布时间却几经推迟,最终调整为2025年,以《2025年期刊分区表》的形式面世。


分区结果公布后,一些传统国际知名期刊(如《Nano Letters》)意外降至二区。与此同时,本土期刊升区势头迅猛。一些原本被科研人员视为名刊拒稿后备选的本土期刊,在本次调整中反超其上位期刊,进入高分区行列,导致投稿倒挂现象出现。


本土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待遇的此消彼长,加之此前延期发布,让这份新的分区表引发了一些讨论。


01

分区“黑箱”?


科睿唯安Clarivate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是中国科研圈最为熟悉的两种评价工具。JCR是全球常用的期刊评估体系,以影响因子为核心,通过统计期刊论文的被引情况反映其学术影响力。JCR报告中每个学科的期刊被分成4个等级,各占25%


中科院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也就是中科院分区2004年发布,主要指标是三年平均影响因子,同样划分4个等级但分布近似于金字塔型,只有少数期刊入选1区。2019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了期刊超越指数Citation Success Index作为分区指标的升级版分区表升级版,替代了三年平均影响因子作为核心指标,2022年后只发布分区表升级版。


2022文献情报中心计量与评价部副主任、副研究员沈哲思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曾介绍,期刊超越指数的计算机制是,从期刊选择一篇论文,其引用数大于从其它期刊选择一篇相同主题、相同文献类型论文的引用数的概率。换句话说,影响因子是对比两本期刊的平均引用次数,期刊超越指数则是期刊的每篇文章引用都要互相对比[1]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期刊靠少数高被引论文拉升影响因子的问题。然而,复杂的算法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由于计算公式繁琐,且原始数据难以获取,普通科研人员无法验证分区结果,只能被动接受,这无疑加深了他们的疑虑。


超越指数的计算方法


2022年初,《知识分子》发布过一篇期刊编辑对于《202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的评论。文章指出,中科院分区的评价体系的透明度有待提高。


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分区的划线标准不透明。JCR分区中的各档期刊严格按照平均主义的原则,各区均占25%。但就2022年最新公布的中科院分区来看,各学科1区期刊的比例都不太相同。另外,引用窗口如何确定也不够透明[2]。在2025年的分区表中,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具有多年科技期刊编辑经验的汪磊(化名)指出,中科院期刊分区缺乏透明性问题由来已久。不像JCR分区依赖公开可查的两年影响因子,Scopus分区依赖Citescore,中科院分区似乎既考虑影响因子,又有所谓的超越指数,还有部分人为的拔高,每部分占多少权重也不公开,使其实际上成为一个黑箱排名


汪磊希望评价标准更透明,即便不能做到像JCR分区那样白箱,也希望不要过于黑箱,把评审标准向公众解释得更清楚一些。


02

支持本土期刊,
需要“特殊照顾”吗


《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文章中曾经提到。中国科学界的共识是,我们需要本土期刊有更大的话语权,也需要列入国际第一梯队的本土期刊[3]


但支持本土期刊,是否需要通过给予期刊分区优惠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是科研人员对本次分区有所争议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始终明确表达了对国内期刊的扶持立场。从2019年起,期刊分区表推出中国SCI期刊支持计划,到今年已经开启了第二期2025-2029,从计划目标提升中国期刊入选高分区比例中,不难看出这种支持的具体指向。


不过,自2019卓越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中国期刊的SCI论文数量,尤其是Q1(前25%区论文数量增长明显。根据JCR数据,2019年中国大陆共有241种期刊被收录,其中Q1区期刊79种,占比32.5%;到了2022年,收录期刊总数增至276种,Q1区期刊达到155种,占比攀升至56.2%[4]。即便不刻意照顾,仅按影响因子排序,本土期刊在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JCR排名中进入Q1已不再是难事。


中科院期刊分区标准同样以引用和影响因子为主要依据,在这方面,本土期刊已展现出明显优势。以材料科学领域为例,本土期刊已占据1区近半数席位,反倒是科研人员印象中的一些老牌国际期刊落到了2区。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对国内期刊追加支持,只会让情况更不平衡。


此外,即便是在本土期刊之间,待遇和支持力度也并非完全一致。分区是否真正做到一视同仁,这一点也受到科研人员质疑。


按照汪磊的观察,总的来说,由知名国内出版社运作的期刊,得到的提升比较明显,例如清华出版社参与的Nano research,还有《中国科学》系列。例如,由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材料科学》Science China Materials,去年影响因子只有6.8,今年却排在一区,而很多其他国内材料期刊就没有明显提升。


具体哪种期刊获得了分区上的支持,在本次公布的期刊分区表中是可以查到的。以《中国科学:材料科学》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为例,在期刊分区表它的相关条目页面中,标注了中国SCI期刊支持计划


中国SCI 期刊支持计划需要各期刊主动报名申请,由期刊分区表官方审核通过,过去这类支持信息并不公开,如今通过页面标注可以了解到。但是提升中国期刊入选高分区比例具体要增加多少比例的中国期刊,是否会压缩国际期刊的1区、2区占比,这些细节仍然没有公布[5]


影响因子1.1,今年从四区直升一区引起争议的《科学通报(中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Chinese,则受益于另一种本次分区提出的新机制。在分区表系统中,其条目标注了中英文科技期刊同质等效评价。官方对它的描述是,探索中英文科技期刊同质等效评价,被WoS平台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按照中文引用数据和专家意见划分分区


中文期刊和日文、俄文等非英文语种期刊类似,在获得国际引用方面天然不占优势,导致影响因子长期低迷。从规定的细节上来看,中文期刊和Review期刊、数据期刊类似,虽然被赋予了分区,但不会挤占其他常规期刊的位置[6]


即便如此,形式多样的本土期刊支持项目和评价机制,仍让科研人员在理解和接受上感到困惑。如果中科院的分区希望更支持国内期刊,还不如国际、国内分开,国内期刊搞一套排名,国际期刊再有一套,两套分区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而不是让国际期刊去陪榜,进而引发争议。汪磊说。


03

个人评价标准的缺位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出于招聘、晋升、考核的压力,得按照中科院分区的标准来调整自己的投稿方向。更合适的,可以用来评价个人科研水平的标准,实际上是缺位的。


中科院分区表一直以来都明确提出直接将分区表数据用于个人评价需谨慎,更直白的说法是不建议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分区表用于微观科技评价,由此引发的争议和纠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不承担任何责任


按照官方的说法,期刊分区的功能本应该是,评估国际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可为学术投稿提供参考、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宏观判断提供支撑[7]分区表依据的是期刊整体的数据,反映的是期刊的平均影响力,而非单篇论文的具体质量或影响,天然不适合用来衡量研究者个体的学术成就。从这个角度看,用期刊分区来评价个人的学术成果显然是一种误用。


然而,在实际评价中,这种误用却成了主流。本不该用于个人考评的指标,却成了决定科研人员晋升和奖励的关键标准。中科院分区表的分区结果,特别是论文发表在一区或二区的期刊上,往往被认为是重要的学术成果,这样的评价标准应用非常广,基本成为了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招聘、晋升、奖励评价标准。


例如,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引进要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少于3(中科院1区),或5(中科院2区及以上)。某医科大学建立分级激励制度,对中科院一区论文给予IF×10,000/篇的奖励,二区论文奖励标准降为IF×5,000/篇。中科院旗下的部分研究所,部分研究岗位招聘时也要求中科院SCI分区一区论文1篇及以上者优先。


有些机构可能并不是完全沿用中科院期刊分期标准,但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动。汪磊解释,一般较高水平的研究院校不会照搬中科院分区,但或多或少都会参考这个分区结果。在这个分区基础上,略加增减,用于高校师生的学术评价。


JCR分区同样是部分高校参考的评价标准,但相比竞争对手JCR分区,中科院期刊分区是更适合国情的,更多国内机构参照了中科院期刊分区。


汪磊指出,现在国内论文科研水平和论文发表水涨船高,竞争激烈,往往只有发表在顶刊的工作才被认可。大家之所以愿意参考中科院期刊分区,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个分区是金字塔结构,各学科一区期刊占比远比JCR分区中的一区期刊数量少,因此可以被视作顶刊的标准。


实际上,无论是JCR分区还是中科院期刊分区,都是针对期刊整体状况而非具体一篇论文好坏的评估。以这类期刊分区标准评价个人的工作,是犯了以刊评人的错误。


一位科研评价领域的专家向《知识分子》表示。期刊分区结果应该是个人评价的参考,而不是全部。对高校来说,要给全校科研人员评绩效,从工作量的角度考虑肯定要依赖一些量化指标,但这只是一个基础的数据。如果要评价个人的成绩,下一步还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对他的学术贡献作出具体评价,包括每篇发表文章的学术价值,由此来评定他的成绩。现在大部分机构只有第一步简单的量化评定,缺少了第二步。


这其实是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无奈,中科院期刊分区一直倡导期刊分区结果只能作为个人评价的参考。但现在没有人承担起对研究者个体学术水平的评估责任,想来想去,似乎也只能依这个标准。理想的状态是,学术共同体应该发挥作用,为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学术评价。


参考文献:下滑动可浏览)


  1. 1.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2). 期刊超越指数:评期刊,不等于判论文!科学网

  2. 2.时昕. (2023, February 21). 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出炉,照顾国产期刊,能帮助中国多出几本顶刊吗?知识分子.

  3. 3.严胜男,苏惟楚,陈晓雪. (2024, November 13). 明星期刊落选引发科学界震动,在中国做学术期刊有多难?知识分子

  4. 4.任胜利,丁佐奇,宁笔,陈哲.2023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24(3):46-54

  5. 5.期刊分区表. (2025, January 25). 2025中国SCI期刊支持计划申请即将截止期刊分区表

  6. 6.期刊分区表. (2025, March 20). 2025年期刊分区表官方正式发布期刊分区表.

  7. 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5).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在线平台使用说明期刊分区表在线平台.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