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及各省空气污染对死亡、疾病负担和预期寿命的影响-深度-知识分子

中国及各省空气污染对死亡、疾病负担和预期寿命的影响

2020/09/03
导读
大气污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对中国及各省的大气污染进行政策干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联合,对1990至2017年中国及各省大气污染所致的死亡、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进行了估计。

9/0m/zsfz1598970099.8122061.png

图片来源unplush.com。


  


《柳叶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8月17日发表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的论文,对1990至 2017 年中国及各省大气污染所致的死亡、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损失进行了估计。柳叶刀微信公众号邀请作者团队为读者带来相关内容的解读。


作者介绍

b/7c/zsfz1598969644.5977063.png

周脉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领域包括慢性病防控,人群健康测量与评价,环境与健康等方面。


论文简介


大气污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对中国及各省的大气污染进行政策干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联合,对1990至2017年中国及各省大气污染所致的死亡、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进行了估计。


此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2017的基本框架,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估算了包括细颗粒物(PM2.5),室内空气污染和臭氧在内的大气污染水平,归因于大气污染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Y)以及大气污染对人群期望寿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中国人群加权的PM2.5暴露水平为52.7μg/m3(95%UI 41.0μg/m3-62.8μg/m3),比1990年(57.8μg/m3, 95%UI 45.0μg/m3-67.0μg/m3)低 9%。2017年,中国有124万人死于大气污染(95%UI:108万-140万),中国归因于大气污染的年龄标化 DALY 率为 1513.1/100,000,男性(1839.8/100,000)高于女性(1198.3/100,000)。从1990年至2017年,归因于大气污染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 60.6%(95%UI 55.7%-63.7%),归因于室内空气污染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85.4%(95%UI 83.2%-87.3%),归因于室外 PM2.5 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 12.0%(95%UI 1.4%-22.1%)。慢性阻塞性肺病的DALY有40.0%归因于大气污染,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DALY分别有19.5% 和12.8%归因于大气污染。如果中国的大气污染降低到可导致健康损失的最低水平,人群期望寿命可增加1.25岁。归因于大气污染的每十万人DALY 率在不同省份之间均有差异,例如归因于室外空气污染的DALY率最低为香港(482.3, 95%UI 371.1-604.1), 最高为新疆(1725.6, 95%UI 720.4-2653.1),归因于室内空气污染的DALY率最低为上海(18.7, 95%UI 9.1-34.0),最高为西藏(1804.5, 95%UI 1339.5-2270.1)。尽管 1990 至 2017 年间中国大气污染所致的总死亡率下降,但其中仍有 12 个省份呈现上升趋势。(表1)


m/7k/zsfz1598970009.4387103.png

Table 1: DALY rates attributable to air pollution,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household air pollution, and ambient ozone pollution in the provinces of China, 2017



中国在控制污染物排放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因此近年来室外PM2.5和室内固体燃料燃烧所致的大气污染水平明显下降。然而,中国PM2.5浓度仍然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中的建议浓度,因此大气污染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实施和加强可持续发展政策,以减少大气污染对长期经济发展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作者介绍


Peng Yin, Michael Brauer, Aaron J Cohen, Haidong Wang, Jie Li, Richard T Burnett, Jeffrey D Stanaway, Kate Causey, Samantha Larson,William Godwin, Joseph Frostad, Ashley Marks, Lijun Wang, Maigeng Zhou, Christopher J L Murray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China (P Yin PhD, J Li PhD, Prof L Wang MD, Prof M Zhou PhD); School of Population and Public Healt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BC, Canada (Prof M Brauer ScD);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USA (Prof M Brauer, A J Cohen DSc, H Wang PhD, J D Stanaway PhD, K Causey BS, S Larson BS, W Godwin MPH, J Frostad MPH, A Marks MA, Prof C J L Murray PhD); Health Effects Institute, Boston, MA, USA (A J Cohen); and Health Canada, Ottawa, ON, Canada (R T Burnett PhD)

Correspondence to:

Prof Maigeng Zhou,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00050 Beijing, China zhoumaigeng@ncncd.chinacdc.cn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注:本文转载自柳叶刀TheLancet。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