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民科戏码
导语:
5月6日,一篇《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以下简称《重磅》)的文章刷爆朋友圈,《重磅》称,“根据最新消息,来自中国云南大学的一名科学家(凡伟)发现电荷并不存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同行评审,相关论文和实验已经通过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的评审”。
论文已经预先发表在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
结论具有颠覆性,又获得了诺贝尔奖得主的认可,噱头十足!《重磅》在今日头条的点击量一天之内超过百万。然而,随着文章的极速传播,许多学者对文中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不仅如此,就在《重磅》发布的第二天,5月7日,凡伟的“母校”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发布声明,称“经查证,报道中提到的凡伟不是云南大学的师生”。随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读博士韩迪对《重磅》一文作了深入调查,发现这不过是又一出彻头彻尾的“自编、自导、自演”的民科戏码。
撰文 | 吕浩然
责编 | 李晓明
● ● ●
韩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读博士,百度“反民科吧”曾经的大吧主。
5月6号中午,韩迪的导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陈巍在例行组会上提到了《重磅》。当时他并没有给此事明确定性,但希望组里的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判断此事的真伪。
韩迪在组会之后查阅了凡伟的论文。文末附的作者邮箱引起了他的注意,“头一回见学术论文挂QQ邮箱,给人一种不正规的感觉”。
而另一个显得正规一点的云南大学的邮箱后来也被证明是云大建筑学院的一位学生所有,并非凡伟。“这似乎也说明了他为何在已有学校邮箱的情况下,还坚持把QQ邮箱挂上。”韩迪如是说。
邮箱不可靠,但上面显示的QQ号却让韩迪发现了另一些信息。在属于这个号码的开放的QQ空间,韩迪发现凡伟并不是第一次写学术论文,在较早之前就曾有过投稿记录。就在4月28日,凡伟曾公开了他另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文章的审稿意见:
审稿人意见是,凡伟希望建立一套新的理论取代广义相对论。但审稿人认为,广义相对论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凡伟并没有说明广义相对论错在何处,且描述含糊不清。因此审稿人给出了不推荐论文发表的意见。
同样地,引发舆论风波的《重磅》还声称凡伟的理论得到了诺贝尔奖得主Brian D. Josephson的认可,这也引起了韩迪的怀疑。他随后致信Josephson教授,得到的回复却与文章声称的“通过评审”不同。
Josephson教授亲自辟谣,表示“相关论文和实验已经通过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的评审”的说法并不属实。他在给韩迪的回复中提到:
凡先生发给他的实验(注:不是理论)有点意思,所以问了他几个问题,而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他把近期对话抄送给了我,内容包括凡先生希望Josephson教授帮他的文章写一封推荐信,教授客气的拒绝了,并表示不希望继续讨论下去,祝他别处好运。
他对所谓的“通过评审”的说法感到不能理解!
“同行评议”的实际情况显然与《重磅》所披露的信息不符。不仅如此,另一件事情又引起了韩迪的怀疑。
从凡伟所披露的信息以及曾经与众多审稿人的邮件往来看,韩迪觉得凡伟的“爱好很广泛”:又是新的电荷解释模型,又是取代广义相对论的新理论。凭借韩迪多年奋战在“反民科”一线的经验来看,这并不简单。
通过继续搜寻凡伟的QQ空间,韩迪看到了凡伟公开的名片,发现他可能并不是云南大学的老师或研究生(云大官方已经证实),而是一家传媒公司——青年全媒体传媒的CEO。这家媒体恰好就是《重磅》的始作俑者,一个头条号——“青年传媒”。
看着这似曾相识的logo,韩迪意识到这个头条号可能就是凡伟开的。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该头条号把并不在云南大学工作的凡伟称呼为“来自中国云南大学的一名科学家(凡伟)”,并将其工作捧到了“这意味着我国的科学家即将改写全球的教科书,这是我国科学家的胜利,也是基础物理学的胜利”的高度。
翻看该头条号的历史文章,总计7篇文章中有6篇是宣传凡伟的理论,其中甚至包括推翻更为基础的物理学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文章称“根本不存在一个物体的势能不变,还能运动的物体,所以,物体在不受力时(势能不变时),只会保持相对静止,并不会匀速直线运动。至于摩擦阻力,这是对该物体所具有的动力势能消耗的过程,越平滑的地面,其动力势能消耗的越慢,直到最终该物体的动力势能被消耗完毕,这个物体停止了下来。”“也就是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应该改为:物体在不受力时,只会保持相对静止,并不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错的。”
对于《重磅》中所提出的理论,韩迪也觉得描述含糊不清,概念定义含混。例如《重磅》得出的“电流产生原因是电子运动”的结论与随后的结论“电流的本质是一种力流”存在着根本的矛盾;文章还称电阻是“阻碍电子传递的作用力的大小”。
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结论,在青年传媒的笔下却变成了“将改写教科书”的突破。通过深挖,韩迪越来越确认,这是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民科戏码。
而据媒体5月7日披露,凡伟曾经在2017年4月19日给云南网投稿,文章标题是《24岁小伙,有望站在诺奖领奖台向女友求婚》,在投稿附言中称:“看看能否推送到腾讯、搜狐、今日头条炒作一下。”
凡伟在7日当天发布了一则声明,承认其本人并非云大物理系学生,并称“严格地说,我就是大家眼中的:‘民科’”。不仅如此,凡伟还表达了对“应试教育制度”的不满,“我痛恨极了应试教育制度,我感觉再这样下去,我就废了”,这也成了他在高中退学自学的理由。
而对论文签署云大物理系地址及使用云大邮箱地址一事,凡伟表示,“无门无派”的他在被退稿近200次之后发现使用edu后缀的邮箱地址可以免去“连看都不看,直接退稿”的麻烦。
凡伟曾在一篇贴文中提到,电荷不存在,其实在他18岁的时候就发现了,当时以为拿去投稿就能发表,谁知道投遍了全国多个学术期刊,均被退稿,后面又辗转国外,结果也被退稿,退稿理由都是:不符合公认的科学标准,违背了公认的理论。
在多次尝试通过大众媒体发布自己的发现未果后,凡伟最终通过自媒体平台“自编、自导、自演”的“重磅”文章一夜之间成为网红。
注:本文内容获授权引用自韩迪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凡伟提出的电荷不存在理论?”中的回答。
延伸阅读:
关于民科的定义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等相关问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曾在《张双南:和一个优秀但迷茫的中学生的对话》、《从“引力波”剧情大反转谈中国社会的“科学”现实》中详细探讨过,欢迎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点击标题蓝字即可查阅)。
制版编辑:邓志英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