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电脑争霸史:从千团大战到帝国时代,最后竟因他的出现而落幕-深度-知识分子

PC电脑争霸史:从千团大战到帝国时代,最后竟因他的出现而落幕

2020/12/01
导读
下一个时代里,谁会是王者。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有一段25英里长的,名为圣塔克拉拉的谷地。五十年前,一群怀抱梦想的人们,在这里点燃了PC革命之火,随后这股火焰蔓延到全世界。

一个一个数字英雄在这里诞生,有的如流星划过黑暗的夜空;有的则历经艰险,最终升起为恒星,为后来者照亮前进之路。

如今,这一处谷地以“硅谷”之名,响彻大地。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在这个地方,曾经的那些人和事。


美国圣塔克拉拉的谷地——硅谷

撰文 | 阿诺


●          ●          






盗火


彼时,在荒野上矗立着一座灯火辉煌的神庙。在神庙殿堂的中央供奉着一座高高在上的神像,底下是一群白袍祭司们在进行着各种神秘的仪式。

 

荒野外有流浪的人,想要进入神庙一窥究竟。白袍祭司看见流浪者以后,脸上浮现出轻蔑的笑,他说:“你有什么资格站在这里?”

 

流浪者被逐出了神殿,但他没有灰心失落。他望着灯火通明的神庙,在寒风中裹紧了身上单薄的披风,眼神中燃起了更加炽热的火焰。

 

流浪者转身向荒野深处走去,他决心要去寻找火种。


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火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理论在电子学发烧友们中间日渐流行。但那时有能力生产计算机的,也就是以IBM为主的一些大型企业,而且是以大型机为主,分布在军事国防、科研教育等领域。普通人想要操作一台计算机,几乎没有可能。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电子学发烧友们决心要造出能放在家里用的计算机来。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大脑:中央处理器,也称之为CPU。

 

Intel这家公司成立之初,是做内存芯片的,而且生意还做得风风火火。他们研发处理器的起因,是受一家日本公司Busicom所托,为其研发计算器芯片。

 

对Intel来说,研发计算器芯片就是捎带手卖个人情而已,纯属玩票性质。但领导此项目的马西安·霍夫发现,按照日本人的要求,这款计算器芯片用途单一,造价还高,为什么不设计成一款通用处理器芯片呢?


马西安·霍夫,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于是霍夫按照自己的设想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将这款还未生产出来的产品命名为4004。但这款芯片要实现生产,还需要一位大牛的加盟,他就是费德里科·费金。


这个项目是1969年初确立的,但费金加入已经是1970年4月了,可以说时间非常紧张。虽经历了一些波折,不过费金还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要知道,他是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的情况下,在deadline的紧逼下完成的。而且他一边干,一边还得给自己发明工具解决问题。


费德里科·费金,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好在Intel和Busicom都保持了耐心,让费金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给开发出来了。

 

微处理器相比于功能单一的计算器包含了更多复杂的指令,以至于要通过编程的方式才能驱动它工作。可是对于这样一款功能复杂的微处理器,谁也不知道可以用它来干什么。

 

直到在荒野中苦苦寻找火种的流浪者发现了它。






点火


荒野中第一个点起了火把的英雄,名叫爱德华·罗伯茨。他是一位电子学技术发烧友,所以他十分关心前沿电子产品的最新发展。

 

当Intel的4004微处理器出来之后,罗伯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试用。不过4004以及后续的更新产品4040、8008等都没有达到罗伯茨的要求。

 

直到Intel推出8080微处理器,罗伯茨觉得可以将这块芯片用在设想中的微型计算机里。得益于他和Intel公司的良好关系,他从Intel那里得到以超低价供货8080处理器的承诺。

 

彼时的Intel重心还在存储器业务上,所以微处理器业务是只要你敢买,我就敢卖。听说有人要,那就降价大甩卖吧,但前提是罗伯茨要批发,不零售。

 

在这个微型计算机市场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罗伯茨老兄居然拍着胸脯答应了。

 

要知道那可是1974年,计算机在公众的印象里,应该是在高高的神庙里,让白袍祭司们庄严地操作才对。你说让普通人在家里就能整一台玩,谁信?


罗伯茨自身电子学功力了得,他真就闷头开干了。


爱德华·罗伯茨,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Altair:第一把火


机器还没造出来,罗伯茨就到处吹牛皮,说自己要造一台真正的微型计算机。


有敢吹就有敢信的,当时《大众电子学》主编所罗门特意登门拜访。所罗门也是眼光老辣,他看明白了罗伯茨的路数,知道这是个开创性的事儿。


所罗门让罗伯茨给这机器取个名字吧,结果都不满意。所罗门于是让正在打《星际迷航》游戏的儿子给出个主意。

 

人家游戏正在紧要关头,哪里有空搭这个茬,一看游戏里下个目的地是牛郎星,遂嚷着“Altair!”

 

所罗门一听,这个好,就是Altair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论不靠谱,都是一个赛一个的。

 

经历无数波折,这机器居然还造出来了。它没有屏幕,没有硬盘,没有键盘,没有鼠标,你能想到的设备统统没有,就一个箱子搁那儿。

 

操控这机器的方法就是拨弄它前面板上的开关,然后看着那几个红色小灯的闪烁规律,这就是输出。


Altiar 8800计算机


你肯定觉得很扯,但这就是PC始祖。只支持机器语言,输入一个BASIC编译器程序需要拨三万次开关。中间只要错了一次,对不起,就得从头来。

 

但就算这样,这台机器被《大众电子学》报道之后在计算机发烧友中大火特火,以至于一台Altair从预定到收货隔三四个月是常事。

 

罗伯茨在制造Altair时,最大的技术贡献就是采用了总线式结构。就是说PC机基于总线传输数据,这就为开放式架构打下了基础。

 

开放式架构允许其他厂商生产配套设备,例如显示卡、声卡、硬盘等等。一个PC相关的生态环境就呼之欲出了。

 

由此,Altair掀起了PC时代的第一个浪潮。






一个技术天才的故事


1975年的一天,保罗·艾伦经过哈佛广场时,注意到《大众电子学》封面上介绍的Altair计算机。作为一名资深计算机发烧友,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

 

艾伦还想到了什么,可是却不是太清晰,他不管那么多,赶紧跑去找他一个在哈佛大学读法律的好朋友。这位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朋友,在少年时就是扬名立万的黑客,妥妥的技术天才。

 

当下听得艾伦的描述,这位天才朋友二话不说,拿起电话找到爱德华·罗伯茨的号码就拨了过去。

 

他说:“嗨,罗伯茨,我是比尔·盖茨。我们现在手上有一套BASIC,你要吗?”

 

其实这二位仁兄手里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一股子发自内心的、莫名其妙的风骚自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罗伯茨自己也是牛皮吹得轰响的人物,他哪能轻易就信了呢。

 

果然,罗伯茨要求眼见为实,盖茨在电话这头潇洒地一甩头发(那会儿他蓄着长发),说:“两周给你交货。”


比尔·盖茨,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在PC发展史上,仿佛比的就是谁更不靠谱。可偏偏就是这样一群看起来没谱的人,却创造了一个革命性的时代。你以为不靠谱行为就到此为止了吗?后面还有更凶猛的主,他甚至一手终结了辉煌的PC时代,此话容后再叙。


在此先要说一下,罗伯茨的Altair为什么需要一套BASIC程序。BASIC是一个编译器,可以将程序文本翻译成机器指令。

 

Altair作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个人计算机,那么就给了人们自己创造应用的机会。一套编译程序,必将是Altair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所以,盖茨即使在一行代码也没有的情况下,仍然要将牛皮吹出去,就是为了占得先机。

 

不过,两周是交不了货的,盖茨虽然是天才,但还不是神仙。六周后,保罗·艾伦带着一套盖茨玩命连轴转写出来的BASIC,打飞的去找爱德华·罗伯茨了。

 

说实话,这个进度也让罗伯茨吃了一惊,因为他见过太多声称手里有程序,最后却不了了之的人。幸运的是,这套BASIC在第一次演示时就加载运行起来了,也就是没崩溃而已。

 
盖茨和艾伦创立了微软帝国

但这已经就很了不起了,大家惺惺相惜,罗伯茨也就同意使用这套程序了。当然,盖茨在后面还要花大量时间去完善这套程序,让它真正可用。

 

于是,一家叫微软的公司获得了自己历史上的第一份订单。盖茨也就成了那个著名的哈佛辍学生。






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异教徒们的圣殿



因为Altair如火炬般的光芒,荒野上有越来越多的人从黑暗之中走了出来。即使到了此时,神庙里的祭司们仍然对荒野中的流浪者们不屑一顾。于是,流浪者们打算给自己建造一座圣殿。

 

1975年3月5日,计算机发烧友弗莱德·莫尔与戈登·弗伦奇,向所有自己认识的技术发烧友们发出了一封英雄帖:“你正在制作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吗?倘若如此,你也许会想要加入我们的聚会,结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一次聚会就在弗伦奇的车库里举行。与会的32位成员都来自于硅谷地区,这次会议上,大家热议的自然是卖到脱销的Altair。

 

因为大家都是计算机技术的资深玩家,所以彼此间碰撞出了许多富含创意的思想火花。前面我们知道,Altair作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点燃了一场革命的火种,但人们尚且不知道能用计算机来做些什么。

 

所以,在大家自由且无保留的交流中,一个又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被提了出来。由此,这些发烧友们创立了一家又一家个人计算机领域的知名公司。

 

这个聚会最早自称为业余计算机用户小组,后来改为大名鼎鼎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聚会活动的一位热心参与者李·费尔森斯坦,后来成为了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活动的司仪,长期主持俱乐部的大会。

 

费尔森斯坦是一个很奇妙的人,他对政治的热心大于计算机技术,尽管他自己也是一名技术非凡的专家。在费尔森斯坦看来,人们享有平等和拥有各种权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技术的发展是可以达成他的政治愿望的。


李·费尔森斯坦,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于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大会在费尔森斯坦的主持下,就不是哪外界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帮技术宅男的无聊聚会。会议的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无形中给家酿俱乐部赋予了独特的文化。

 

这种文化就是自由、开放、互助。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表达自己最疯狂的想法,遇到困难在这里提出请求时,也会得到无私的帮助。

 

在这所圣殿里,异教徒们纵声高歌,激情四射,并且在荒野中四下点起了火把。不过计算机作为一个产品,此时仍然只流行在发烧友之间,其影响还并未延伸到这个行业之外。

 

直到有一天,两个叫史蒂夫的人走进了圣殿。






苹果:两个史蒂夫闹革命



酷爱搞恶作剧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他自己就是一位狂热的计算机技术发烧友。当他在俱乐部里看到,身边都是像他一样热衷技术且又乐于分享的人时,他的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同志们,我可找到你们啦!”

 

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沃兹尼亚克第一次看到Altair,他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个人能买得起的计算机。不必多说,沃兹尼亚克一头就扎进了对Altair的研究之中。

 

沃兹尼亚克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不断学习成长,得益于他的天份和无私的分享精神,到后来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技术达人。他也没忘记把自己的感想告诉另一位同样酷爱整恶作剧的老友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一听之后,眼睛发亮,长发一甩,说:“嘿,兄弟,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制造一台计算机呢?”


两位史蒂夫,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说干就干,在乔布斯的车库里,两位好兄弟撸起袖子就按照自己的设想把计算机给造了出来。当然,主要的开创性技术工作都是沃兹尼亚克在做,乔布斯则满怀激情地鞭策沃兹尼亚克的工作,不让他有偷懒的机会。

 

他们造出的第一台计算机被命名为Apple I,两兄弟亲自带着这机器去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做了展示。毫无疑问,沃兹尼亚克的设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Apple I原型机,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接下来就是乔布斯展示他的商业天才的时候了。他在没有资金,没有成品的情况下,仅凭着一台样机,就打动了一位经销商。拿到订金后才开始购买原材料进行生产,在疯狂的工作了一个月后,居然交付了所有产品。

 

乔布斯当然有更加远大的目标,他在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世界五百强是他的梦想。一位叫麦克·马库拉的投资人在车库里,看着不修边幅的乔布斯一边甩动长发,一边唾沫横飞地讲着他打算如何改变世界。

 

马库拉听完后没有报警说有人诈骗,而是很认真地考虑之后投入了92000美元,获得了30%的股份。马库拉成为了苹果公司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

 

今天苹果公司的股价快两万亿美元,就算稀释到3%,也价值600亿美元了。至于翻了多少倍,反正我是算不过来了,太多个0了……


苹果公司的早期Logo,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改变世界的Apple Ⅱ



在乔布斯又一次魔鬼般的压迫下,沃兹尼亚克拿出了一款划时代的产品:Apple II。

 

不过沃兹尼亚克对外观丝毫不在乎,对他来说机器只要性能足够好就行。乔布斯则敏锐地意识到,个人计算机要获得大众青睐,美观与实用同样重要。

 

于是,Apple II采用了模块化的一体式设计,机箱使用米色塑料壳。整台机器一拿出来,就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科技时尚感十足。谁说产品的颜值不重要?


大获成功的Apple II,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在此之后,苹果的产品也奠定了简洁、美观的产品文化。在拥有出色性能的同时,也有着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

 

与此同时,一款个人应用程序VisiCalc在发布之后,立即爆款。这个软件的功能很好理解,放现在它就叫Excel。也可以说它就是Excel的祖师爷。


要命的是,VisiCalc只能运行在苹果电脑上,这也大大刺激了Apple II的销售。有许多人是为了使用这款软件而专门去购买一台Apple II。可见,苹果电脑在将计算机推向普通人群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很难说软件和硬件究竟是谁成就了谁,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软件和硬件结合之后,一个体量超级巨大潜在市场已经呼之欲出了。

 

苹果公司初期的成功,得益于乔布斯精准的战略眼光、商业才能,还有沃兹尼亚克天才的技术能力,二者可以说缺一不可。


功成名就的两位史蒂夫,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到此,荒野中已经燃起了滔天烈焰,神庙里的白袍祭司们不可能再装作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于是他们走出了神庙,他们想要接管那些异教徒们创下的世界,他们能做到吗?






IBM PC:帝国反击战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大家讨论大型计算机市场,那么就等同于在说IBM这一家公司的事儿。可以说,在计算机领域,IBM就是那座荒野中的神庙,白袍祭司就是有权力操作大型机的那些技术人员。

 

随着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发烧友们纷纷创办自己的公司,市场上涌现出了许多微型计算机品牌。这其中尤以苹果公司的计算机最为畅销。

 

那时大家最担心的不是产品能卖出去多少,而是在心底有个疑问:IBM究竟什么时候进入微型计算机这个市场?

 

IBM其实都看在眼里,眼见着一帮个个没谱的业余发烧友们,居然把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这么大块一个市场,怎么能不让IBM动心?



可是IBM也有自己的难处,虽然它的一台机器贼贵,但卖出去一台是很不容易的,潜在客户需要有极强的实力才行。可微型计算机的经营就像摆在超市里的快销品一样,从企业基因上来说就不对路。

 

不过IBM当时刚上任不久的CEO弗兰克·卡里下定决心要进军微机市场。为此他在现有体系之外,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进行微型计算机的研制、开发以及营销工作。

 

在研制微型计算机这件事情上,IBM可以说把自己颠覆了个底朝天。他们的大型机结构封闭,技术细节严格保密,而微机则采用开放式架构,其他厂家可以很方便地为其生产扩展设备,开发应用程序。

 

甚至在最为基础的部件上,IBM都没有坚持使用自家产品的做法。他们为CPU选择了Intel,为操作系统选择了微软的MS-DOS。当然,这个决定也最终使得神庙被烈焰吞没,成为PC时代的一堆灰烬。

 

这一天在1981年8月12日到来,IBM宣布推出微型计算机产品,这款产品被命名为“Personal Computer”。很快,这台机器就被称为IBM PC。

 

PC时代终于被定义,开启了最辉煌的篇章。

 

IBM PC,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wintel联盟:PC时代的终极霸主



老牌帝国IBM一出手,自是不同凡响,IBM PC所采用的Intel X86架构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对于其他计算机厂商来说,在PC机的基础设施上已经没有创新的必要了,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IBM PC划下的生态圈里混口饭吃。

 

对于硬件来说,大家只要能够兼容X86架构就好,可以方便地在IBM PC上扩展。而最重要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却被微软紧紧地抓在了手中。甚至可以直接说,就是抓在比尔·盖茨的手中。

 

精明的盖茨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技术天才,也是一位极其善于捕捉机会的猎手。当IBM从他这里采购了DOS系统时,他放弃了部分不菲的利益,只为得到一个可以向IBM之外的公司销售DOS的许可。



事实证明,IBM将会为这个决定悔青了肠子。不过这也是我们事后诸葛,IBM进军PC机市场时,哪能想到区区一个DOS会在日后要了自己的命。因为IBM自己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要说开发一个操作系统把DOS给替了那不是分分钟的事么。


因为Intel的CPU也不是只供给IBM一家,这让许多兼容机厂商看到了机会。大家只要能够仿造IBM PC,再从微软那里购买一套MS-DOS装上,就跟IBM PC毫无二致。

 

康柏公司就是兼容机市场的领头羊。说实话,技术并不是康柏的擅长,所以他们的策略一是定价低于IBM PC,二是在营销上进行疯狂的投入。

 

康柏的套路对于别家来说几乎没啥门槛,一看就会,于是市场上兼容机公司蓬勃兴起。就这样,PC机市场各路诸侯厮杀,这情形像极了今天的千团大战、共享单车大战。

 

随后,IBM在对待386 CPU的态度过于保守,并且又与微软共同研发操作系统的合作关系破裂。这迫使微软公司单独推出了大杀器Windows。



原因还是前面说过的,IBM完全有实力自己做CPU和操作系统。如今市场不是已经成熟了么,IBM心想与其被你们牵着鼻子走,不如我自己来。

 

可惜IBM错的离谱,一个生态圈已然形成,要想立即把底层架构给改变了,实在难如登天。

 

这些事件导致IBM回头一看,这个市场上自己居然已经不是老大了。其实就连那些兼容机厂商也是一时风光,真正将PC市场的利润收割走的就是两家公司:Intel与微软。

 

在商业竞争上,面相和善的比尔·盖茨是冷酷无情的。他对付新兴公司有三件武器:一是照样子做一个,然后内置在Windows里免费提供。这招他打败了网景的浏览器;二是买买买,开出让人无法拒绝的价钱去收购公司。买不到的公司,就把最核心的人给挖过来,这招他把如日中天的Borland给搞残了;三是打官司,花最贵的钱,请最好的律师。谁让你们用盗版Windows的?要么给钱,要么关门,自己看着办吧。

 

荒野上在大火过后,建立起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大厦。望着最高最耀眼的那两座大厦,大家都在说,安迪·格鲁夫给你的,比尔·盖茨就会拿走。






王者归来



苹果公司在PC时代是非常失落的。因为乔布斯坚持采用不同于Intel X86的架构,这让他们被排除在主流市场之外。除了忠实发烧友,谁也不想买一台电脑回去,却发现许多流行软件不能用。

 

施乐公司研发出了最早的图形化界面操作系统,而乔布斯在参观完之后,就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回到苹果就驱赶着手下的工程师们推出了麦金塔电脑。

 

可惜的是麦金塔电脑研发得太过仓促,存在诸多致命缺陷,导致机器销售情况不如人意。而乔布斯并未吸取教训,依然我行我素。


麦金塔电脑,图片来自《硅谷之火》。


乔布斯的固执让公司也陷入了亏损的境地之中。最终,他被自己请来的CEO约翰·斯卡利,在联合董事会之后,将他扫地出门。这也成为了乔布斯心中永远的痛。

 

乔布斯在对公司的掌控上显然就不如比尔·盖茨,后者从没有让微软对自己说半个“不”字。不过在跨越时代的开创性思考上,乔布斯显然更胜一筹。

 

苹果公司在经历了约翰·斯卡利时代的增长之后,将自己的家底啃完,迅速地陷入了衰退之中。在最危急的时刻,甚至想把自己卖掉都找不到买家。那时光景是何等的凄凉。

 

处在绝境之中的苹果为自己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选择。1996年底的苹果世界大会上,所有的传言最终都尘埃落定,史蒂夫·乔布斯出场时,全场与会者起立疯狂鼓掌。

 

当乔布斯演讲完退场之后,观众们的激情仍然难以抑制,于是乔布斯和他的老兄弟沃兹尼亚克再次携手登台。这一次已经没有人坐着了,会场爆发出的掌声似乎要将屋顶掀掉。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回归。

 






诸神的黄昏



时光在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互联网兴起,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公司。其中凭借搜索业务起家的谷歌,就打了微软一个措手不及。

 

而且比尔·盖茨的三大法宝除了引起业界憎恶,还被美国司法界盯上。微软曾经被反垄断官司给长期困扰,以至于比尔·盖茨无暇他顾。

 

回到苹果的乔布斯似乎还是那个脾气,不过他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为了挽救苹果,他先是砍掉了70%的项目。接着与微软公司合作,接受比尔·盖茨1.5亿美元的投资。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举措让苹果公司获得了喘息之机,乔布斯终于有机会将眼光放到了下一个时代上。

 

2007年1月,苹果世界大会。乔布斯宣布要推出三款革命性产品:一是触控宽屏的iPod;二是革命性的手机;三是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

 

在粉丝们三呼万岁之后,乔布斯才说这三个其实是同一款产品:iPhone。

 


自此,PC时代的大幕落下,人类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

 

2020年8月15日,苹果公司市值达到2.135万亿美元,为科技公司之翘楚。那些在PC时代的友商们,大多都消逝在了岁月的变迁中。只有那些赌上命运全力转型的公司,还都看到了新世纪的黎明。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曾经离破产只有60天的苹果,也是一次浴火重生。

 

这让我想起了北欧神话的最终章“诸神的黄昏”,奥丁带领着阿斯加尔德的众神与恶魔激战之后,尽皆殒没,宏伟的英灵殿倒塌,世界树付之一炬。

 

然而新的世界也在这燃尽的荒野上重生,从灰烬中站起的流浪者们开始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后记



2011年10月5日,经历多年癌症病痛的史蒂夫·乔布斯在他手创的苹果王朝中安静地离开了。有人说这或许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苹果公司仍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但我们却再没有看到让人激动的产品了。

 

比尔·盖茨为此这样悼念:“我为像我一样曾有幸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感到骄傲。我会永远想念你的,史蒂夫。”



而盖茨则将CEO的职位交给了史蒂夫·巴尔默,专心做起了自己的慈善事业,致力于解决疾病与极端贫困问题。如今我们听说这个名字,更多的是“比尔·盖茨又推荐了一本什么书”。



2013年,饱受批评的巴尔默退休,萨提亚·纳德拉成为微软第三任CEO。微软将业务转向了云计算服务领域,目前来看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今天,美国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分别是,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facebook。更多年轻勤奋的黑客们在硅谷这样的地方寻找着他们的梦想。而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崛起,参与到全球竞争中。


本文节选自《硅谷之火》,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我不知道下一个时代里,谁会是王者。但我知道,在荒野中,一定会有一个流浪者,他正在寻觅着将会燃起新时代的火种。

 

那个人也许就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制版编辑 | Morgan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