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南:大脑的“审美公式”-专栏-知识分子

张双南:大脑的“审美公式”

2016/05/31
导读
只“轻”对方的学术观点、当面“轻”才是“文人相轻”的正确姿势。


前言:

       5月26号“知识分子”登了我的一篇文章《从“文人相轻”到抽象美》,该文主要谈了今年5月7月,在“知识分子”和文汇讲堂联合举办的第100期跨界论坛《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上,我的“没缺陷不常见”美学理论受到了几位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的批评,我借用听众给我的来信,把他们的批评说成了是“文人相轻”。有几位朋友在文章后面的留言以及在我的朋友圈留言对文章做了评论和批评。

       其中一位朋友“妙清”在“知识分子”的留言为:“杨、鲁的批评也不能说是文人相轻吧,哈哈,文人相轻是指不顾其学说价值恶意轻蔑甚至诋毁。而积极的争论恰恰是出于对学术的尊重和严谨。”我就从这里开始吧,也对其它的留言和评论集中回应。


撰文 | 张双南

责编 | 李晓明


  

1 文人相轻的正确姿势


 “妙清”的这个留言我完全赞同。其实我猜测听众给我写信说的“文人相轻”也是“妙清”留言的意思。但是我实际上很欢迎这些学者们对我的批评,而且他们的批评完全是由于观点的不同,而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们的争论仅仅局限在学术观点,这对于学术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因为争论能够激发学者的创造性,产生出更加犀利甚至全新的思想。


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的表现,这才是“文人相轻”最正确的姿势,当然也是“美”的姿势,因为这样的“文人相轻”没缺陷不常见!所以我才回应听众,“文人相轻”是好事,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算是“冷幽默”吧。


既然上面的“文人相轻”不常见,那么常见的“文人相轻”有哪些表现呢?


我先讲一个故事。多年前有一个媒体采访我,问我回国以后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我说一是没人批评我的学术研究,二是我批评谁的学术研究就被谁恨,三是甚至连别人学术报告或者学生答辩报告后我一般性的提问都被当做故意刁难人,以致于我上了很多人(学生和导师)的论文答辩黑名单。


为了得到别人的批评,我发起了一个学术批评沙龙,沙龙的形式就是主办人邀请其他人来批评自己的学术研究。在筹办了很长时间得到了大批同行的响应之后,我作为主办人办了一次沙龙就没法进行了,因为除了我没有其他人愿意邀请别人批评自己!


这就反映了国内“文人相轻”的常态之一:我虽然不同意你的学术观点,但是我绝不批评,至少不当面批评。这个做法有没有缺陷?似乎没有。那么根据我的“没缺陷不常见”美学理论,这种“文人相轻”的表现就是“俗”!


另外一种“文人相轻”的常态是文人之间相互看不起对方的学术而陷入“恶意轻蔑甚至诋毁”。通常发生的情况就是,一旦进入了这个状态,学术争论就有可能失控,从争论变成对撕,最后演变成了人身攻击,双方结仇,势不两立,性质就彻底改变了,这当然就是有缺陷!那么根据我的“没缺陷不常见”美学理论,这种“文人相轻”的表现就是“丑”,当然是“文人相轻”的错误姿势!


因此“文人相轻”的正确姿势就是只“轻”对方的学术观点,而且是要当面“轻”,但是不能背后“轻”,不能“轻”对方,更不能进行人身攻击!


2 审美是审“谁“的美?


“妙清”的另外一个留言是:同意“艺术品的美并不等同于艺术品所表达的内容美”一说。关于美的定义,“没缺陷不常见”、“能让人感悟人生”等等都只是表达美的一个侧面,要知道还有“缺陷美”一说哦,残破的宋代汝瓷也有着不可言说的美。想要一句话几个字就定义“美”,似乎过于草率,也没有必要:)



事实上,除了我在《从“文人相轻”到抽象美》文章里面评论的罗丹的老妓女雕塑,关于所谓“缺陷美”的更著名的例子是断臂维纳斯。残破的宋代汝瓷和断臂维纳斯看起来似乎都是“有缺陷”。


我一直在强调,是否有缺陷取决于审美者的价值观判断。那么根据收藏者(也就是审美者)的价值观,宋代汝瓷的裂纹是缺陷吗?既然是收藏品,就没有瓷器的实用功能,裂纹当然就不是缺陷。当然宋代汝瓷存世的数量极少,而烧制产生这种裂纹又在所有瓷器当中不常见,所以就被认为是美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为了追求瓷器裂纹的“缺陷美”而故意把家里本来很精美的瓷器搞出一片裂纹!


同样的道理,断臂维纳斯是雕塑,也没有实用功能,断臂不是缺陷。我也没有见过哪个美女为了追求“缺陷美”而故意断臂的!


如果把宋代汝瓷和断臂维纳斯当做艺术品看的话,虽然它们表达的内容里面有缺陷,但是你的审美对象是这个艺术品,而不是这个艺术品表达的这个内容。因此所谓的“缺陷美”正是我在文章中说的传统美学常常混淆审美对象这个问题所带来的。


还有另外一类混淆审美对象的情况:把普遍和个体混淆。下面举两个例子。


有一个朋友说,上街一次就看到很多美女(估计上街的目的就是看美女),所以美女很常见,不能用“没缺陷不常见”判断美女。这就是把美女群体和美女个体混淆所带来的问题。


美女虽然很多,但是每个美女(你的审美对象)作为个体从审美者(你)的价值观判断就是没缺陷的,但是这个美女个体又有不常见的地方,比如皮肤白、或者有气质、或者洋气、或者身材好、或者这几方面都有。只要你觉得“她”没缺陷不常见,你就觉得她美,这和美女很多没有关系。


最近好几位朋友给我写信都说,婚姻很常见,但是婚姻通常都有缺陷,那么难道婚姻都是丑的?有的婚姻没有缺陷,但是由于婚姻很常见,难道这样的婚姻是“俗”而不是美好的吗?这也是把普遍和个体混淆的结果。


婚姻当然很常见,但是注意你审美的对象是单个的婚姻,而不是婚姻的普遍形式。由于大部分婚姻都有缺陷,你如果看到一个找不到缺陷的婚姻,这个婚姻(你的审美对象)就是不常见。婚姻的没缺陷本身就是不常见,所以这个婚姻没缺陷你觉得美,这恰好是“没缺陷不常见”带来美的感受的结果!


3 “没缺陷不常见”算美学理论吗?


45

(致谢广州大学樊军辉教授对“丑”和“丑哭”的建议,以及华中师范大学俞云伟教授对四象限表达的建议)


有一个朋友留言:没缺陷不常见也算个美学理论?现代科学的祖师爷伽利略早就告诫过我们,科学家不应该像哲学家一样总想着解决什么人类啊,宇宙啊的终极问题,而是脚踏实地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不断的逻辑缜密的推广和深入,来不断逼近物质世界的所谓真实。


为什么不算呢?据我所知,以前还没有人明确地提出过这样的审美两要素和广义美的判断法则:审美者的价值观判断审美对象是否没缺陷,审美者的见识甄别审美对象是否不常见,审美对象同时满足没缺陷不常见审美者就觉得美。这个理论的确很简单,但是如果是用来描述审美的,那就是一个美学理论。如果正确地描述了人的审美,那就是一个正确的美学理论。不是大家都推崇大道至简吗?我希望我的美学理论也是这样的。


至于科学家应该做什么,我业余爱好之一是研究美学并且利用这个美学理论考察科学之美,这没有什么不好啊?而且我采用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不断的逻辑缜密的推广和深入”(加上证伪),来不断逼近审美的真实。具体的研究方法在文末列出的文章里面有不少的描述。


还有一个朋友的留言是:第一次听张教授的“无缺陷不常见”的美学理论,感觉通俗易懂又精炼,总结的极为到位,先生是做科学研究的,这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很震撼。可是反例的确是有,说明这个理论是不完备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无缺陷不常见的理论看作是更完善的理论的一个子集,就像可以把牛顿力学看作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子集一样,可是这并不影响牛顿力学是一个伟大的理论。“美学广义相对论”在哪里呢?


谢谢这个朋友的肯定!我的回应是:我一直期待能够找到“无缺陷不常见”的美学理论的适用边界,具体的做法就是找反例,不但我自己找(已经找了30多年),而且还挑战朋友和听众们找。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看起来似乎是“反例”的例子,实际上都不是反例(但是这些例子对于我深入理解审美作用很大),上面几个例子以及我在演讲和文章里面举的大量的例子都是这样。


一旦找到了真正的反例,就找到了这个理论适用的边界,那么就有可能发展出更加完善的“美学广义相对论”。欢迎朋友们继续举反例!


4 美不美谁说了算?


由于我的“没缺陷不常见”美学理论的两个要素都是从审美者角度出发的,而最后的判断也是审美者做出的,因此就有很多朋友一再问我:难道美不美是主观的吗?难道没有普世美吗?难道没有客观美吗?难道美不美是我说了算?


其实以前美学界所谓公认的客观美、普世美、绝对美,比如对称、简洁、生命、自然、和谐等等,每一项你都能够找出大量的虽然具有这个性质或者特征,但是就是有人、甚至大部分人认为不美的反例。这在我的文章和演讲中都有大量的例子,不再赘述。


因此对上面的问题的回答很简单:美就是主观的判断,这个世界上就是没有普世美,就是没有客观美,美不美的确是你说了算!


因为是你在审美,是你的价值观判断是否有缺陷,是你的见识甄别是否不常见!即使对同一个审美对象,你可以认为美,别人可以认为不美,这没有矛盾。而且事实就是如此:经常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审美对象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说到这里,立刻就有非常多的朋友说:这恰好说明“美”没有标准,因此必然没有广义美的判断法则!这又是一个普遍被混淆的问题:把判断法则和判断结果混淆了。


比如,同一套牛顿定律,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盖房搭桥是牛顿定律在管着,火箭卫星也是牛顿定律在管着,火箭卫星显然和盖房搭桥看起来截然不同。挖掘不同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正是科学研究的目的,越深刻的规律就能解释和用在看起来越不同的现象上。


而这恰好也是传统美学的问题:只谈不同的美,只描述不同的美的现象,但是不挖掘这些美背后的(共同)规律,而且先验的就认为没有规律,只能对“美是什么”给出“美是难的”这样答非所问的回答。


46


而我做的就是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证实”和“证伪”三个阶段,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审美对象给出不同的判断结果,同一个审美者会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个审美对象给出不同的判断结果?


答案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见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见识。因此利用同一个“没缺陷不常见”的广义美的判断法则,不同审美者在不同时候由于其不同的价值观和见识,对同一个审美对象就会给出不同的判断结果。


5 你的大脑如何审美?


经常有朋友问:既然“没缺陷不常见”的广义美的判断法则是通过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得到的,那么能否通过定量计算理解我们的大脑如何审美?这个问题非常有挑战性,因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很少能够做定量计算。


在参加了本文开始提到的特别论坛之后,我们几位嘉宾采用正确的姿势继续“文人相轻”。张峥教授在群里发了一篇文章,文章介绍了使用贝叶斯定理理解人的精神活动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的主要结论是:所谓精神正常的人就是大脑对贝叶斯定理做了正确的应用,也就是能够正确地结合先验知识和现在的情形做出判断。而精神错乱的人,则是大脑在结合先验知识和现在的情形做出判断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因此人脑其实就是贝叶斯计算器,运算正确就是正常人,运算出错就是精神病!张峥教授评论“这是科学和人文认真结合的范例之一”,因此是对斯诺提出的“两个文化的鸿沟”的一次有力回应!


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巨大。因为审美也是人的大脑活动,审美过程也是大脑把先验知识(价值观和见识)和现在的情形(审美对象的特性)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应该可以把贝叶斯定理应用到审美过程中。


一次审美过程就是一次实验。从贝叶斯定理的角度看,价值观和见识显然都是审美者的“先验”知识,是独立于审美对象的,而审美者关注审美对象的特性就是一个事件。所以一次审美过程就是应用贝叶斯定理的一次计算,公式如下:



这里“没缺陷”指的是审美者根据其价值观对审美对象所做的判断,相当于一个事件,我们使用贝叶斯定理需要做的就是计算在这个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这个审美对象到底有多美?也就是通过计算“P(美|没缺陷)”得到审美对象的“美度”。P(美|没缺陷)=0,就是“俗”;P(美|没缺陷)=1,就是“美哭”;中间的状态就是不同程度的“美”。


当然实际上我们的大脑不会真的去计算“美度”的具体数值,只是会根据上面的公式对“美度”做快速的估算,得到美度是更接近0还是更接近1,还是处于0-1的中间,据此就可以做出“俗”、或者“美”、或者“美哭”的判断。


需要注意“审美对象”可以是某个实体的一部分(比如,某人的脸蛋、或者身材、或者皮肤)、或者实体的整体(比如某个人)、或者实体的抽象(比如某人的气质、或者品德)。


在贝叶斯定理里面“P(美)”就是根据你以前的经验称为“美”的该类审美对象占所有该类审美对象的比例。比如审美对象是某人的“品德”,如果根据审美者“甲”的价值观可以称为“美”的“品德”的比例为10%,那么P(美)=0.1。


“P(没缺陷)”就是某人(比如“对象甲”)“没缺陷”的“品德”在审美者见过的人里面“常见”的程度,完全不常见就是P(没缺陷)=0,如果和其他人没法区分,那就是P(没缺陷)=1。一般情况下0<P(没缺陷)<1,越小就越不常见。假设“对象甲”的品德相当不常见(比如雷锋):P(没缺陷)=0.05。


由于“美”的多样性,有人是靠颜值,有人靠智商,有人靠品德,有人靠情商。这里“P(没缺陷|美)”指的是审美者知道的“美”的人当中“品德”没缺陷的人的比例,假设:P(没缺陷|美)=0.4。


那么该审美者(“审美甲”)通过对“对象甲”的品德的考察,得出“对象甲”的“美度”为:P(美|品德)=0.1*0.4/0.05=0.8。


但是如果另外一个人“对象乙”的品德的也相当不常见但是没有“对象甲”那么极端(比如某省级道德模范),P(没缺陷)=0.1,那么“对象乙”的“美度”为:P(美|品德)=0.1*0.4/0.1=0.4,就逊色很多了。这就是“不常见”在审美中所起的定量作用。


但是如果另外一个审美者(“审美乙”)特别挑剔有“洁癖”,认为很少有人的品德达标,比如,P(美)=0.01,同时会要求“美”的样本里面基本上都得是品德高尚,比如,P(没缺陷|美)=0.9,尽管“对象甲”的品德仍然是相当不常见,比如,P(没缺陷)=0.05,但是得到的“美度”为:P(美|品德)=0.01*0.9/0.05=0.18,就非常差了。这就是审美者的价值观在判断“没缺陷”方面所起的定量作用。




上面建立的是最简单的审美计量模型,因为只考虑了审美对象的一个特性,目的是想说明没缺陷不常见的广义美判断法则在我们审美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贝叶斯定理实现的。


但是实际上我们通常是进行整体的审美,也就是我们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计算一个审美对象的“美度”。比如某个审美者会考察某人在颜值、智商、品德和情商这四个方面的没缺陷不常见,而且还要考虑审美对象的“丑度”(见下面的说明),最后得到综合“美度”(当然不排除有些人不太关心综合“美度”,只关心颜值、甚至颜值的一部分,或者只关心财富,等等)。


尽管原则上整体的审美仍然是贝叶斯定理对这两个审美要素的应用,但是综合“美度”的计算比单项“美度”的计算要复杂很多,但是会更加有趣,而且会煲出来非常有营养的鸡汤,以后将会专门写文章讨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审美者根据其价值观对审美对象的判断是“有缺陷”,那么该审美对象就属于“丑”,需要把上面公式里面的“美”换成“丑”,把“没缺陷”换成“有缺陷”,那么根据这个新的审“丑”公式计算出的就是“丑度=P(丑|有缺陷)”,同样也会得到“俗”、“丑”、或者“丑哭”的结论。


当然我们这里关心的是审美,而不是审丑,因为我们所研究的是美学,不是丑学。不过搞清楚了审美,也就明白了审丑,因此丑学和美学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美学好听而已,而且也显得比较有正能量!


希望和朋友们以正确的姿势继续“文人相轻”!


张双南

2016年5月29日起草于罗马到北京的CA938航班、完成于北京家中。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